2.后记(2)
圆梦者,有的醒时在微笑,有的醒时泪雨纷飞,有的醒时捶胸顿足,有的醒时不知所措,总之圆梦是个连着志向连着希冀也连着喜悦连着悲伤的一种特殊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境界。
中国的高考是部大书,它是百姓生活中的\"家庭第一事\",又是举国上下几乎人人都会参与的国家大事,从国家主席到普通公民,谁不在念叨这件事?
其实我在写这个\"教育系列\"时,并不仅仅因为自己是名作家,尤其是在这部\"高考报告\"的写作过程中,我已经把自己溶进了作品。因为我也是位父亲,我的正在读中学的女儿的学习状态和作为家长的我为了孩子能上重点学校、日后能高考金榜题名而苦心费力的感受,早已使我到了非一吐而快的地步。举个小小的例子,在《龙门圆梦》进入排版的今年2月20日那天,当我在前一天的《北京晚报》上得知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又要举办\"国际高等教育巡回展\"时,我很想到现场再感受一下\"狼来了\"的气氛并顺便拍几张照片。但那一天又让我极其困难,因为家里为马上进入\"中考\"的女儿请的一位家庭教师就在这一天要为她讲课,时间是上午8点半,地址在圆明园内的
一○一中学。我家住在市中心西四,\"打的\"到一○一中学弄不好也得个把小时。怕赶不上国际会议中心的那个巡回展,故而我与女儿在前一天睡觉前定好第二天6点半起床。半夜12点仍在做作业的女儿答应了,可是第二天清早的小闹钟响后她怎么也醒不来,我和她妈极无奈又极不忍心地将她从被窝里揪起来……我们全家3口在这个星期天的一大早赶到了对城里人来说是很偏远的圆明园,到一○一中学的教师宿舍时,我们看到很多门户仍然静静地紧闭着。看着女儿不停打呵,我心里直骂自己这是在干什么呀?亏你还在写猛烈抨击应试教育的作品呢!但我又不得不面对充满沧桑的圆明园长叹一声:我有什么办法,中国的孩子们不都是要经历这样的考试-补课-补课-考试,然后再去参与\"中考\"、\"高考\"的一场场战斗嘛!过了一会儿,我和夫人还是无奈地把女儿交给了同样仍在打呵的一位女数学老师。当我再从北京的最西北角赶到最东南角的国际会议中心时,我看到的场面更是有说不出的难受:巡回展开馆不足一个小时,竟有上万位中国家长带着自己的孩子涌进了尽是外国学校云集的展厅内,那火爆的场面和一双双热切的眼睛,使我心头隐隐作痛,并且更加坚定了要献身中国的教育、写出关于这个领域里我们的家长和孩子们想要说的话。
教育因此成了我这几年的创作源泉与动力。然而我常常问自己:你知道多少关于教育的问题?你又知道什么是教育?
是啊,教育是什么呢?我真的答不上来多少,然而我知道教育是全党、全社会的大事,又是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的大事。知道它是孩子们的生活的主要部分,知道它是我们成年人除本职工作之外的重要部分,知道它是一个完整家庭里常常关注和念叨的要部分,知道它还是我们民族振兴的极其重要和突出的部分。而教育对文学而,我还知道它是极其丰富和肥沃的天地,因为它不仅是百姓生活中最能引起共鸣的话题,同时也是最大的民众群体。今天的学生就是明天的社会主流,因而今天的教育状态,就是我们明天的生活与社会展的状态。文学能忽视它?能远离它?当然不能。
文学与教育有天然的姻缘,因为文学本身所要表现和体现的主要功能就是去教育和感化人,而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又处处离不开文学本身及其文学的美学意义。在我看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它的文学脱离了教育事业而独立存在,这样的文学前景必定是短命的和毫无意义的。同样,社会主义文学离开了教育事业的独立存在也是苍白和没有生命力的。因为中国是个教育大国,广大的青少年学生是今天的文学的主要接受者和明天的文学的全部接受者,失去了现在的青少年学生,就是失去了明天的文学的全部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