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导论(8)
第二节人口状况
一、人口数量
1。***2000年中国大陆各省、直辖市、自治区裕固族人口分布
资料来源:《2000年人口普查中国民族人口资料》,民族出版社,2003年。
2。人口数量的增长与人口素质的提高
新中国成立前,裕固族人口只有3000多人,民族生存和延续已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据统计资料和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新中国成立后裕固族人口有了较大增长,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裕固族总人口较1953年增长2。55倍,改革开放30年来增长近30%,到2008年,仅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居住的裕固族达到近一万人。
历次人口普查中裕固族人口数表
人口素质的提高,突出表现在现代教育的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上。新中国成立前,裕固族聚居地区没有一所近代意义上的学校。广大牧民群众的子女没有上学学习机会,绝大多数牧民目不识丁,文盲率几乎是百分之百,过着点豆计数、结绳记事的原始生活。
裕固族现代学校教育,形成于1938年宗教领袖顾嘉堪布在裕固族地区劝喻兴学,展于1949年小规模学校和马背小学的兴起,兴旺于1978年之后学校教育的大规模展。经过多年努力,1997年,肃南县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两基”目标,使裕固族继朝鲜族之后成为中国第二个整体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少数民族。
目前,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小学阶段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完成率分别达99。5%、99。8%、100%和99。3%;初中阶段适龄少年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完成率分别达到98。1%、99。2%、99。7%和97。2%;高考录取率达到66。8%。
截至2008年,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乡镇以上学校全部实现教室楼房化、住宿公寓化,并实行了从幼儿教育到高中教育的“免学杂费、免课本费、免寄宿生住宿费,补寄宿生生活费和交通费”的“三免两补”15年基本免费教育政策。随着裕固族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不仅产生了一大批本民族的教师、医生、工程技术人员,而且催生了本民族的博士、学者、画家、作家、歌唱家。
二、裕固族人口分布特点
1。保持了一定规模的聚居人口
目前裕固族人口整体呈现“散中有聚、聚中有散”的分布格局,保持了一定规模的聚居人口。纵观甘肃省裕固族分布况,除陇南市之外,所有市级行政区中都分布有裕固族,主要集中分布在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酒泉市黄泥堡裕固族自治乡。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地处祁连山中部北麓,河西走廊南侧。东邻天祝藏族自治县,西接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南与青海省相邻,北与武威、酒泉、嘉峪关、玉门等县(市)接壤。该县以裕固族为主体,聚居着汉、藏、蒙古、回等11个民族。截至2003年,全县总人口为3。53万人,其中,裕固族0。95万人,占总人口的26。91%。黄泥堡裕固族自治乡位于酒泉市肃州区东北30公里处,全乡约2687人,分布着裕固、汉、藏三种民族,其中裕固族占总人口的60%以上。
2。人口由聚居地向外扩散
虽然近年张掖市和酒泉市裕固族人口的分布数量都有所增长,但这两市所分布的裕固族人口占全省裕固族人口的比例却在下降,说明虽然在传统聚居地区,裕固族人口的聚集程度仍然较高,但也有逐步向外流动、不断向外扩散的趋势。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口流动的加速,裕固族人口已经逐步地向外扩散和流动,1953年仅有0。2%的裕固族人口在甘肃境外,而2000年时分布在甘肃境外的裕固族人口已占其总人口的5。67%。从1990年至2000年,裕固族人口分布的省级地域单位数从19个上升到29个,也就是说,裕固族从中国西北部一隅,已经扩散到全国。但是,除了传统聚居地甘肃外,裕固族人口在100人以上的省区只有青海和新疆,其他地区均不足6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