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导论(7)
另外,《后汉书》中的“白登之战”反映了古代匈奴人的颜色方位观。***当刘邦率领骑兵抵达平城时,冒顿单于突以精骑40万将汉军团团围住。一场惨烈的战斗直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汉军才占据了平城西面的白登山。在匈奴合围时,刘邦也险些被俘。冒顿遂将白登山围困起来,只见西面一色白马,北面一色乌骊马,东面一色青龙马,南面一色赤黄马,阵势威严,铁桶似的。汉高祖刘邦被围7昼夜,仍无法突破重围。
德国突厥学家冯噶班先生在《颜色的象征意义》(renklerlnsembollkanlamlari)一文中认为:根据《蒙古源流》一书,以文成公主的解释为例,说明汉人把世界分为东(蓝色/绿色、龙、春天、早上)、西(白色、豹)、南(红色、鸟)、北(黑色、蜥蜴)四个方向,并由不同的颜色代表这些方向。后来在方位中又加上了“中”的概念,并以黄色/金色代表该方位,其意义是“土地”。
这种宇宙观点,也被突厥人和蒙古人所接受和使用。在古代中国,颜色经常用于人名、地理概念。具体例证如下。
在白汗、黑汗(akhan,karahan)中,这两个人并没有好坏优劣之分,此处的颜色只是用于指称,类似“一个,另一个”的意思。黑、白、红、绿、黄五种基本颜色中每一种都代表一个物体。在维吾尔语中,东方对应蓝色/绿色、龙;西方对应白色、豹;南方对应红色、喜鹊;北方对应黑色、蛇。
把世界分为四大部分,以颜色分别代表的想法并非中国人、突厥人和蒙古人所特有的,在印度、古埃及、希腊、罗马也存在,只是在各个大陆上每种颜色代表的意义不尽相同。汉语中的“青色”,是黄色和绿色的混合。中国山东的“青州”之名告诉我们,中国人有“中间色”的概念,青州就是根据这一概念命名的。
居住在喀什北部的balasagun、接受了伊斯兰教的突厥一族karahanlilar,得知由于佛教、部分的也由于中国的影响,位于今天的吐鲁番的维吾尔族的文明程度很高,并且维吾尔族的源地是东方,但是他们还是接受了伊斯兰教,他们的可汗名为karahan,意思是“北方的可汗”。
根据上述综述,本人认为解释为“东南部回鹘”或“东南部维吾尔”比较合理。匈奴观念中南为赤黄色,汉族观念中东为蓝绿色。
另外,萨尔塔兀勒在蒙古语中被认为是“回回”,但是笔者认为它可能不同于今天的回族。根据回族研究专家杨志玖先生的研究认为,“回回”一词是从回纥、回鹘一音转化而来的。“回回”一词最早出现于北宋人沈括所著《梦溪笔谈》中,该书卷五:“边兵每得胜回,则连队亢声‘凯歌’,乃古之遗音也。凯歌词甚多,皆市井鄙俚之语。予在鄜延时,制数十曲,令士卒歌之。今粗记得数篇。其四:‘旗队浑如锦绣堆,银装背嵬打回回。先教净扫安西路,待向河源饮马来’”。?譹?訛
这里所说的“回回”,从明末清初顾炎武开始就有学者进行解释,从歌词中安西、河源等地名看,这个“回回”应该是指回鹘(原称回纥),是从回鹘(或回纥)的语音演化而来的。?譹?訛“回回”一词在唐代仅指回纥、回鹘到元代指信仰伊斯兰教的西域人,这一演变过程与元朝历史有着密切关系。
“回回”一词在元朝主要是指中亚突厥诸部族,换之,成吉思汗西征,签被征服各国的青壮年组成的“回回军”主要是中亚突厥语部落的人士。
因此,“五色四夷”中居黄色方位(南部)的“萨尔塔古勒”民族可能指伊斯兰化的突厥诸部族。
根据敦煌出土的部分回鹘文书,尤其是海达尔(haidar,m。m)的《拉施特史》(historyoftughluktimur)中第7页、第9页、第52页、第348页、第349页记载的有关撒里畏兀儿(sarighuighur)人的驻牧位置、周边环境及相关战争来看,应该居住在伊斯兰化的维吾尔诸部族的东南部。由此也可以认为,15世纪至16世纪初,撒里畏兀儿与吐鲁番一带的维吾尔族应该是一个大的族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