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附录(1)
一畲族历史大事记
1(宋)祝穆:《方舆胜览》卷13《祠墓·陈侯祠》,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225页。***
二参考文献
熟干
1参阅赵华甫:《畲族抗战老人赵方平》,http://mjxlpc。blog。163。com/blog/static/131053632201082113124533/。
2参阅钟彬:《修复长汀钟氏马祖妣墓及祠宇缘末记》,兴宁益新承印,1943年。
畲族新娘的“凤凰装”摄影:山哈
畲族山村随处可见“风水林”
畲村民居建筑
畲乡山珍——笋干
南岭金橘
康熙御文表彰蓝理的“勇壮简易”牌坊摄影:郑燕萍
南岭赤竹溪庵摄影:钟伯炘
戏曲演出摄影:刘年洪
正在编制火笼的畲族竹编能手
凡山间荒地,皆治为陇亩
旱地套种
白露坑的小说歌抄本
1士人:谁人。
畲族银饰制作工艺
正在做法事的畲族巫师摄影:山哈
贵州畲族的粑槽舞摄影:赵华甫
南岭畲族村钟姓崇德堂下的二房“老屋”
操持家务的畲族妇女
祝寿用的寿面与寿蛋
吉祥哥摄影:萧春雷
花轿中的畲族新娘摄影:山哈
畲族婚礼中男拜女不拜摄影:刘昌霖
闽东的牛歇节摄影:山哈
中华畲族宫中的“忠勇王殿”摄影:钟少娟
种玉堂蓝姓畲族祭祖盛况
蓄养风水的罗星台和罗星台上的“风水林”
1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传统故事大辞典》,中国文联出版社,1992年。
畲族族谱中关于尊老爱幼的规定摄影:钟伯炘
做流年(天官福书)
1邹身城:《古代夷越、畲族关系探微》,《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1年第2期。
畲族族标——龙头祖杖摄影:钟少娟
淳朴善良的畲族山民
1参阅互动百科词条:钟彬,http://www。hudong。com/wiki/%e9%92%9f%e5%bd%ac。
闽东畲村半月里摄影:雷喜斌
中华民族全书
以歌为乐的畲族乡民,歌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畲族银饰工艺传承的代表——“珍华堂”
幸福的畲家儿童摄影:丁立凡
20世纪30年代浙南畲区的商铺
电影《十七》的海报
1罗美珍:《畲族所说的客家话》,《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0年第1期。
2毛宗武、蒙朝吉:《畲语简志》,民族出版社,1986年,第4页。
3游文良:《论畲语》,载《畲族历史与文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13页。
4雷恒春:《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观·畲族编》,民族出版社1999年,第60页。
《霞浦畲族小说歌》
畲族村民家中供奉观音的神龛
“三通”工程使畲族山村变了模样
1“三通三不通”是指农村特别是少数民族乡村交通落后,公路等级低而引起的交通问题,即:晴天通雨天不通、三轮车通大车不通、行政村通自然村不通。在很长的时间里,“三通三不通”问题实际上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展的主要障碍。
1毛宗武、蒙朝吉:《畲语简志》,民族出版社,1986年。
2蓝周根:《畲族有自己的语》,载《畲族研究论文集》,民族出版社,1987年;雷先根:《畲语刍义》,载《畲族历史文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年。
3朱洪、姜永兴:《广东畲族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
导论
畲族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一,是华东地区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人口约70万,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广东、江西、安徽等省。畲族的历史相当悠久,早在汉唐时期,就已经生活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带的广袤山区。唐代以来,畲族以勇于反抗压迫而著称于世,并被冠以“蛮”“峒蛮”“猺”等蔑称,屡见于史书。作为散居在汉族地区,文化特色鲜明的山区少数民族,畲族很早就引起了文人学者的注意,在福建、浙江、广东、江西等省相关府、县的地方志中,都有关于畲族文字的记载。清代末期开始,魏兰、史图博、李化民等不少国内外学者深入畲族地区,进行了专门的调查和研究,这种调查研究在新中国成立后因民族识别的需要更是达到鼎盛。回顾畲族千年的历史,关于畲族的民族文化的文献资料不少,但是由于畲族地区文化教育落后,新中国成立前的畲族研究没有畲族本民族学者的参与。不少汉族学者因受根深蒂固的汉族中心主义的影响,对畲族文化的研究充满猎奇的心态,甚至因畲族勇于反抗汉族的封建统治,不惜采取歪曲甚至诋毁,这种做法大大降低了这些研究文献、方志材料的可信度和学术价值。新中国成立后,畲族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一批畲族本民族的学者开始成长起来,使畲族研究多了一个本土的视角。然而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畲族研究在很长的时间里停留在社会形态和历史源流的研究方面,而极少涉及畲族文化的研究。这种况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特别是90年代以后,随着几部畲族文化研究专著的出版才开始有所改观,但仍存在着对畲族文化阐述不够全面、充分,引述材料多局限于闽东、浙南等缺憾。本书在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增补大量新的民族志调查材料,对畲族地区的历史、文化、人物、社会展、族际关系、民族地方等问题进行了较为详尽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