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附录(2)
关于畲族的族源的讨论一直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传统的观点有“武陵蛮说”“南蛮说”“东夷说”“闽人后裔说”等,这些观点尽管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都存在证据不够充分的问题,本书更倾向于认同畲族是多元一体的民族的观点,认为畲族主要是由百越后裔、南迁武陵蛮和入畲而被畲化了的汉人三大部分长期融合形成的。关于畲族的语,传统的观点认为畲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语支,即以罗浮山区一带的畲族所操语作为畲族的母语,这一观点越来越受到民族学者和语学者特别是畲族学者的质疑。因为90%以上的畲族所讲的都是一种类似于汉族客家话的语,而且这种类似客家话的语分布极广,遍及福建、浙江、江西、安徽和粤东地区。因此,现在的学者更多地认为这种类似客家话的语是畲族母语的变异,是古畲语与客家话在长期的接触、交往过程中相互影响、融合而成的。本书在介绍、分析各家观点的基础上,采纳“畲族所讲的客家话是畲族母语的变异”的观点,认为这种观点应该更符合历史原貌。
关于畲族的精神气质和畲族对伟大祖国的贡献,是过去的研究中极少涉猎的,即使有学者涉及这方面的内容,也常常是一笔带过,语焉不详。笔者认为畲族有其独特的精神气质,在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开东南山区、缔造新中国等方面都作出过杰出的贡献,对此有必要进行专门的研究总结。因此,本书以专章进行了初步的探索。虽然归纳得未必精当、准确,但作为一种初步的尝试,希望能起到一定的抛砖引玉作用,为后来研究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畲族是新中国民族识别最早引起关注的少数民族之一,但民族识别的历程却充满曲折。早期识别的部分包括闽东、浙南、粤东、赣东北、安徽宁国的畲族,闽西、闽南的畲族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才识别的,贵州、湖南的畲族更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才确认的。这就使得在很长时间里,畲族研究特别是畲族文化的介绍,实际上等同于闽东、浙南、粤东、赣东北和安徽宁国地区畲族的研究、介绍,而闽西、闽南、赣南、贵州、湖南等地畲族的资料则极少有人提及。即使在这些地方的畲族被确认民族身份之后,由于思维定式作用以及缺乏现成资料参考等原因的影响,研究者也常常有意无意地忽略这些地方的畲族资料。其结果就是至今难觅一部对畲族文化进行全面介绍的著作,使社会对畲族文化的了解仅仅局限于对闽东、浙南、粤东等地畲族的了解。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本书在各章节中有意识地加入了对闽西、闽南、贵州等地过去被忽视的畲族文化的介绍,力图使社会对畲族文化有一个更为全面、客观的认识。
畲族历史上迁徙复杂,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流布、散布于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贵州、湖南等7省的诸多地区。在这个过程中,畲族与汉族、苗族、瑶族互动频繁,文化上互相影响,形成了密切的关系。因此,本书对畲族的族际关系,特别在畲汉关系、畲瑶关系、畲苗关系方面都作了一个系统的梳理。透过畲族的族际关系,我们可以感受到畲族文化成长过程中兼容并蓄的鲜明特点。
全书分为十二章,分别对畲族的概况、物质文化、民间文化、社会文化、信仰文化、对伟大祖国的贡献、精神气质、文化传承、族际交往、展愿景、有重要影响的人物、重要文献、历史大事诸多方面进行介绍。
第一章“畲族概况”,涉及到畲族的族称族源、人口状况、历史沿革、生态资源、语文字和民族区域自治等方面的内容。“族称族源”详细介绍了畲族的各种自称、他称以及学术界关于畲族族源的不同观点;“人口状况”详述了畲族在各省的分布状况、人口演变况和当前的人口构成状况;“历史沿革”阐述了畲族自隋唐至新中国的民族展历程;“生态资源”对畲族聚居区的地理环境、自然生态和资源状况作了介绍;“语文字”根据最新的资料,对畲族的民族语作了比较全面的介绍;“民族区域自治”则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畲族民族区域自治的历程进行了梳理,并简要介绍了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的基本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