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第三节汉族在华中的迁徙和发展(10)

25.第三节汉族在华中的迁徙和发展(10)

赣中、赣西北和湘东北部山区,也有不少的客家人迁入。***今赣西北的铜鼓县大部分地区通行客家话,即是明证。不过,相对于客家人,操赣方的本地江西人迁入的更多,或者因为客家人迁入该区的已经较少,现代湘东北区以东是赣方占主导地位的地区。

明末清初向山区的移民,根本改变了山区地广人稀的面貌。如赣南地区,洪武年间人口不过40多万,但到乾隆中期,其人口总数已达260万左右,至嘉庆年间(1796~1820年),更增加到397万。昔日荒凉的赣南山区,已成为一个新的人口稠密区,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千米100人左右1。但由于山区耕地面积小,山地面积大,过高的人口密度必然以破坏森林为代价,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不利于当地人民的展。

这时汉族移民还有一个特点,即向少数民族土著族群聚居区迁徙和展。湘鄂西山区大致相当于今湘西和鄂西这两个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土家族和苗族先民的聚居区,明清时期中央王朝均在这里设立土司,实行间接统治,并规定了“蛮不出境,汉不入峒”的禁令。因此,到清代改土归流以前,除极少数被掠入或逃入的汉人外,几乎没有汉人在这里定居。改土归流主要集中在雍正年间,改流后鄂西设立了施南府,湘西设立了永顺府等府州厅。

随着改土归流的完成,“蛮不出境,汉不入峒”的禁令也被废除,从此,汉族人大规模迁入该地区。

移民的来源,主要是本省和江西、贵州,四川也有部分灾民流入。如《来凤县志·人口》2载:“改土归流后,废除‘蛮不出境,汉不入峒’的禁令,江西、湖南等地汉人大量向来凤迁徙。”建始县“由是荆州、湖南、江西等处流民竞集”3;湘西龙山县,“客民多长(沙)、衡(州)、常(德)、辰(州)各府及江西、贵州各省者”4。

曹树基先生对清代湘鄂西山区的汉族移民人口作了如下估测: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施南府人口约有92万,按客户占全区总人口的50%计,移民人口约有46万。如加上宜昌府接纳的移民,合计应有移民及其后裔50万人。

同期,永顺府人数为64万余,其中约33%为清代移民,则有移民人口21万。永绥、乾州、凤凰、晃州等四厅的汉人比例大约为30%。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四厅有人口共19万余,移民人口则有近6万1。由此可见清代改土归流后有不少汉族移民迁入了湘鄂西山区。他们的迁入改变了山区人烟稀少的面貌,加速了山区的开,使“昔日禽兽窝巢,今皆膏腴之所”。2

至此,华中汉族的分布格局最终基本完成。江西全省除局部的极少片地区为汉族与土著畲族杂居之外,其余为纯汉族居住区(不计元明以后迁入的回、满等族);湖北全省仅鄂西州为汉族与少数民族土著族群杂居区,余为纯汉族分布区;湖南省,湘西、湘西南、湘南部分地区为汉族与少数民族土著族群杂居区,余为纯汉族区。这种格局延及现代而未变。

——————————-

1《中国人口统计年鉴1997》,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年,68页。下引人口数均见此书。

2《中国百科年鉴》,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

1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第二卷,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412页。

2《宋史·董槐传》。

1蒋宝德、李鑫生主编:《中国地域文化》,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7年,643、644页。

2《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卷一二二三。

3余悦、吴丽跃主编:《江西民俗文化叙论》,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5年,13页。

4《湖北省文物考古工作新收获》,载《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年。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中国汉族通史 第2卷(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国汉族通史 第2卷(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25.第三节汉族在华中的迁徙和发展(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