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第三节汉族在华中的迁徙和发展(9)

24.第三节汉族在华中的迁徙和发展(9)

江西是长江流域开最早的地区之一,也是历次北方汉族重要迁入地之一,加上长期社会相对稳定,受战乱影响较小,因此社会经济文化展较快,到宋代已步入全国先进行列,成为全国经济文化最达的地区之一。但也面临着沉重的人口压力,从而开始了向邻近省区大量输出人口的历史。由于两湖地邻江西,自然条件优越而且气候条件与江西相近,所以成为江西移民的选目的地。而由于自唐末五代以来,江西人一直占据着湖广移民的主体地位,所以民间以“江西填湖广”来指称这场移民运动。2

为了恢复和展两湖地区经济,明朝政府十分重视向两湖地区的移民,并组织了多次的迁移运动。今湖北人称上厕所为“解手”,据称即源于先民被强迫迁徙途中要方便必先呼押送官兵解开手上绳索的特殊经历。文献也对明初有组织的移民有所反映。如洪武三十年(1397年),湖广常德府武陵县民以当地自战乱之后,“人民逃散,虽或复业,而土旷人稀,耕种者少,荒芜者多。邻近江西州县,多有无田失业之人,乞敕江西量迁贫民开种,庶农尽其力,地尽其利”,于是明太祖“命户部遣官于江西,分丁多人民及无产业者于其地耕种”3。

不过,相对于政府有组织的移民,江西民间自地向两湖地区的移民规模更大。这类移民最重要的起因,一方面由于原住区的人口压力,另一方面也由于迁入区能提供更多改善物质生活条件的机会所产生的诱惑力和拉力。于是明初就出现了“其由江右而播迁荆楚者,几如江出西陵”4壮观的“江西填湖广”的移民浪潮。邱浚《江右民迁荆楚议》也指出了这一点:“以今之,荆楚之地,田多而人少;江右之地,田少而人多。江右之人,大半侨寓于荆湖。盖江右之地力所出,不足以给其人,必资荆湖之粟以为养也。”1

当然,元末明初向两湖的移民并非全部来自江西,江、浙、皖、闽、粤各省也占一定分量,如襄樊一带的鄂北地区,还有不少来自山西、河南等地的移民迁入。

(二)“湖广熟,天下足”

大量移民的迁徙,给华中尤其是给两湖地区注入了大量的劳动力,加速了两湖地区的开和展。

先,江西与两湖地区自然条件十分接近,这就使江西移民对迁入地的适应过程十分短暂,他们原来掌握的生产技术,所熟悉的耕作方式均无须改变,一旦在迁入地安顿下来,即可有效地投入正常的生产活动。其二,元明之际向两湖的移民主要是自移民,他们是为了寻求更好的生活条件而远走他乡的,因此他们都具有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的精神,回迁率也很低。正是由于以江西籍移民为主的广大移民及其后裔的艰苦创业,才使湖广地区经济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展,导致在明中期以后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民谚。张国雄指出“没有移民就没有两湖的经济大开”2是十分正确的。

随着平原和低平丘陵地区完全得到开和人口迁入的饱和,这时华中移民还形成了另一个特点,即向山区等僻远地方移民。

赣东北的移民主要来自福建(操闽南和闽北方),部分来自浙江和安徽,江西当地亦有迁居山区者。他们大多是清初乾隆中期迁入的。外省移民人数,至乾隆中期,贵溪南部山区约有3000人,如加上散处中部河谷地区的,约有5000人;铅山约有3万,占全县人口的23%左右;上饶约有13万,占全县人口的48%左右;玉山约有8。4万,比例与上饶相当。3

赣南和湘赣边界以及赣东北山区,在地理分布上连成一片。对该山区的移民在明中叶后已陆续展开,但**仍在清代前期。

这一大片山区的移民,其来源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闽西粤北的客家人,一是操赣方的来自腹地的江西人,湖北人也有部分迁入赣西北山区。

赣南和湘东南山区主要是客家人迁入区。这是今天赣南几乎成为纯客家住地的根本原因。湘东南的桂东、酃县、茶陵、攸县等地的客家人,也主要是这时期从粤北、赣南迁入的。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中国汉族通史 第2卷(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国汉族通史 第2卷(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24.第三节汉族在华中的迁徙和发展(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