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第三节汉族在华中的迁徙和发展(8)

23.第三节汉族在华中的迁徙和发展(8)

移民的大量迁入大大加速了湖南地区的开,如潭州在北宋中后期已成为“土广民稠”的地区。***由于平原地区已开殆尽,后来的移民只好向山区展,从而促使湖南汉族的分布面大大扩大。

今湖南西部的雪峰山区和武陵山区,宋代以前几乎是纯少数民族土著族群的聚居区;只有极少数的汉人或逃入或被掠入而杂居于这里。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宋朝用兵梅山蛮所在的雪峰山区,设新化、安化二县。熙宁七年(1074年),又用兵南江蛮所在的湘西南地区,设沅州(治今芷江县),下辖卢阳、麻阳、黔阳三县;后又置诚州(后改渠阳军、靖州,治今靖县),下辖会同、通道等县。与此同时,辰州(治今沅陵)的地位也得到加强,对湘西山区的渗透也已开始。

为了加强对新开地区的统治,宋朝在这一带设置了大量的寨堡,并派官兵驻守。据《元丰九域志》《武经总要》等文献记载统计,宋朝于辰州先后设立有卢溪等19个寨,于澧州(治今澧县)设有伏求等10寨,于沅州设有安江等9寨,于诚州设有狼江等4寨,于邵州和武冈军设有惜溪等10寨。另外,湘南的衡、道、全、永诸州也设有不少寨堡,显示出宋代对湖南少数民族土著族群聚居区的开呈全面的态势。实际上除湘西山区外,宋代汉族已展到了湖南全境。

中央王朝统治的深入必然导致汉族移民的迁入。宋代上述地区的汉族移民以戍卒弓兵及其家属为最多。

北宋后期驻守湘西的戍兵人数,辰州为1400余人,靖州为3000人,沅州有3000人左右,武冈军约有2000人,如加上邻近的鼎(治今常德市)、澧、邵等州的驻军,总人数可达15000人。宋朝在各地的驻军一般都携带家属,连其家属可达四五万人。由于长期驻守,应有相当一部分人定居于此。除戍卒外,宋朝政府还在辰、澧、邵、道、永诸州通过组织弓弩手的形式,招募外地移民前往非汉族地区屯田。弓弩手亦有本地人,但由于本地人不多,只能招募外地人担当。而由于弓弩手以弹压当地非汉族为目的,其成员只能是汉族。1这些人也是宋代湖南非汉族地区移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唐宋时期湖南汉族获得了较大的展,北方移民的迁入最终基本确定了现代湖南汉语方的分布格局,而南方籍移民的迁入及向山区的开,则奠定了除湘西山区以外今天湖南汉族的分布格局。

四、元明清汉族向华中的迁徙和展

元明清时期,随着“江西填湖广”过程的基本结束和两湖经济的全面展,华中汉族步入了基本同步展的时期,人口大增,分布也扩展到湘鄂西山区,使汉族在华中全面分布的格局最终形成。

(一)“江西填湖广”的移民潮

南宋与元之间的长期战争,使华中人口损失严重,尤以两湖为甚。湖北的襄阳是南宋重兵防守的重镇,宋元双方在这一带进行了长期的攻守战,致使这一地区人口损失特别惨重。此后元兵南下,围武昌城数月而解去。湘中的长沙,也被元兵围城达三个月之久,城破之后,守将李芾等人自杀,“谭民闻之,多举家自尽,城无虚井,缢林木者累累相比”2。乱后的襄阳路,直到至顺年间(1330~1332年)也只有钱粮户5090户3;“湖湘之间,千里为墟,驿驰十余日,荆棘没4

到元末明初,由于战乱,两湖地区人口损失更大。元末群雄并起,黄州一带有徐寿辉与陈友谅组织起义,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在长江沿线摆开战场,与朱元璋决战,邻近地区也深受其害;襄阳一带,南琐、北琐红军以此为根据地起义,致使襄阳地区更成人稀之地;湘中湘北地区,也难逃战火之灾,《醴陵县志·氏族志》称:“元明之际,土著存者仅十八户。”

江西除赣北一小片地区受到影响较大外,绝大部分地区保持相对稳定,人口损失不大。明初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的户口统计显示,湖广布政司有775851户,4702660口,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2。98人;而江西布政司有1553923户,8982481口,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58。37人。1当战乱平息后,向人烟稀少的两湖地区的移民便势不可挡,而邻近的江西人必将成为这股移民浪潮的主力军。“江西填湖广”的**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了。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中国汉族通史 第2卷(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国汉族通史 第2卷(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23.第三节汉族在华中的迁徙和发展(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