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第一节华南概述(5)

5.第一节华南概述(5)

(五)明清为汉族迁入华南展的第四个**时期

明清之时,中国的统一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大趋势,这时虽然汉族迁入华南的浪潮逐渐减弱,但仍连绵不断,由于明初实行卫所制,所以其中以军籍汉族移民规模最大。***如广西桂林卫所军士合家属约有5万人,与当时桂林土著的人数差不多。这些卫所驻军“子孙世及”,世袭为屯兵,于是这5万人的军籍汉族移民成了当地最大的移民集团,加上柳州卫所的军籍移民,他们后来形成了桂柳人的核心。

但是华南汉族的第二次迁徙却是明清之时华南汉族迁徙展的主流。这个主流是由广东南雄珠玑巷汉族移民再次掀起南迁的浪潮,以及福建客家人再次大规模入粤、入桂的两大支流汇合而成的。

南雄珠玑巷汉族移民的这一次南迁,除大多落籍广东中部和西南部珠江三角洲各县,次为两江下游的高原和韩江三角洲一带外,从清中叶以后,又有大批溯西江而上,向广西南部迁徙,使桂东南一片遂成为广府人的分布地之一。

客家人的第二次迁徙是从清初开始的。由于清政府在平定了郑成功政权后取消了迁海令,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下令恢复被迁人民的旧业,但当年被迫迁海的居民已远走他乡,各县便招徕外地流民前来垦殖,于是粤东、闽西、赣南的客家人便闻风而来,再次掀起了客家人入粤、入桂的移民潮。据统计,到清代中期为止,广东的客家移民及其后裔已达410万人左右,几乎占同期广东人口的20%。1而整个广东的客家人在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时至少有1060万人,约占全广东2120万人口的一半。2而客家人的不断入桂,使得桂东南、桂东北,以及桂中部分地区都有了客家人的迁入,尤其是“郁江走廊”———浔州,即平南、桂平、贵县一带形成土客杂居的格局。

与此同时,明清时福建的闽南人向台湾的迁徙,广东的潮州人向海南的迁徙,使得地广人稀的台湾、海南人口激增。

此外,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夕,香港岛约有5000中国居民;澳门半岛约有7000中国居民。英国割占香港后,人口迅速增加,到清末时,港英当局管辖下的香港岛、九龙和租借地新界,人口已达36万,其中绝大多数是从广东迁入的广府人、福佬人和客家人。与此同时,澳葡当局管辖下的澳门半岛和醛仔、路环两岛到清末时,中国居民人口也已达7万人左右,其中除一部分是被称为疍民的土著族群外,还有三分之一是来自广东中山(香山)的广府人,以及部分福建人。3

综上所述,在汉族延绵不断的向华南迁徙的两千多年历史的风风雨雨中,在文化的涵化、互动和认同中,迁入华南的汉族不断展,自宋元开始出现族群认同。

三、华南汉族的族群结构

华南汉族的族群结构是汉族各人文地理区中最复杂的。

中原汉族在向华南迁徙的过程中,不仅碰上了华南相对封闭的地理空间,南岭山地,万山重叠;武夷山脉,山势高大,使得迁入华南的汉族被千山万岭所隔绝,而容易形成相对独立的族群,如入闽汉族在被千山万丘所割裂的福建,在被称为闽西大山带和闽东大山带的怀抱中育形成了各具人文特征的闽南人、福州人、闽东人、兴化人(莆仙人)、闽北人和客家人;而且还遇上了不同的少数民族土著族群,如客家人在福建就吸收了畲族、瑶族文化,平话人在广西就吸收了壮族及其先民的文化,广府人就吸收了南越人的文化。这种复杂的地形所造成的地理环境相对的封闭性,以及所吸收少数民族土著族群文化之不同,就造成了华南汉族族群的复杂特点。

华南汉族族群的结构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为主要族群,有广府人、客家人、闽南福佬人、福州人、平话人、桂柳人。

第二个层次为亚族群,主要为闽南福佬人,又可分为闽南人、潮汕人、雷州人、海南人。

第三个层次为岛族群,主要有疍民,广西的“高山汉”、广西富川的“本地人”,福建的兴化人等。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中国汉族通史 第2卷(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国汉族通史 第2卷(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5.第一节华南概述(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