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第二节华南秦汉时期族群概况(2)

8.第二节华南秦汉时期族群概况(2)

其主要分布在广东潮州市及澄海一带,以潮州枫溪镇陈桥村和池湖风地遗址为代表。***各贝丘遗址是鱼骨、贝壳、兽骨和人们生活遗物的堆积,说明当时在这里的居民是以渔猎、捕捞为主的氏族和部落。

2。珠江三角洲贝丘遗址

其分为两类:河岸型,分布在南海、佛山、三水、高要及东莞、增城、博罗等地,以南海观音庙口和高要夏江村的遗址为代表;海湾型,分布在江门、新会、高明、鹤山等地。两类均是以渔猎捕捞为主的氏族和部落,以新会罗山咀遗址为代表。只是河岸型的以捕捞和采集淡水或半咸水贝类鱼类为主,海湾型的以捕捞半咸水以及广盐性贝类鱼类为主。

3。沿海及岛屿沙丘遗址

其主要分布于东起汕尾西至台山和雷州半岛沿海,南达香港、澳门等岛屿,以环珠江口岸地区的深圳、珠海、中山、香港、澳门、新会及汕尾较为广泛。当时的居民以渔猎和采集为生,以汕尾北沙坑,珠海淇澳岛后沙湾及三灶岛草堂湾,深圳盐田为梅沙、大格沙,香港大湾、深湾、铜鼓洲、龙鼓湾,澳门黑沙湾等遗址为代表。

4。粤北山区遗址

其分布在马坝狮子岩山腰的石峡遗址下层和始兴县城南墨江沿岸中镇村遗址下层,以农业为主1

5。八桂洞穴遗址

其主要分布在广西的桂北、桂东北、桂中、桂西南一带,洞内堆积主要是螺蛳壳,出土遗物虽仍以打制石器为主,但已有磨制石器和粗陶片出现,居民生活以渔猎为主。以桂林的甑皮岩、柳州的鲤鱼嘴、那坡的感驮岩、大新的歌寿岩、平南的石脚山等遗址为代表。

6。邕江贝丘遗址

其主要分布在左江、右江及其下游邕江、西江和柳江两岸。由于这类遗址的地表常常暴露出大片的粉白色的蚌壳和螺蛳壳,当地群众俗称之为“螺蛳山”、“螺蛳地”。由于这些遗址出土的磨制石器较多,表明当时的居民除以渔猎和采集为主外,已开始兼营农业。以横县西津、邕宁长塘、南宁豹子头等遗址为代表。

7。北部湾海边贝丘遗址

其分布在防城港市和钦州一带,以海生的斧足类、腹足类和软体动物的硬壳堆积为特征,并出土了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骨器、蚌器和陶片,当时居民以采蚝、捕鱼为主,也上山狩猎和兼营农业。以东兴亚菩山、马兰咀、杯较山和钦州的独料等遗址为代表。

8。桂邕山坡遗址

其在广西分布很广,桂北主要密集地分布在全州、灌阳、兴安等县沿湘江及其支流两岸,约有50处遗址,以全州的卢家桥、灌阳的五马山遗址为代表,居民以原始农业和狩猎为主;桂中主要分布在融水、鹿寨、柳江、象州、武宣、桂平等地,约有70处遗址,范围各达1万平方米,为广西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之最。桂东、桂东南和桂西南主要分布地东从与广东相连接的各县往西,直达左、右江河谷地区,西与贵州、云南出有肩石器的地区相衔接,北到柳州地区,以南宁地区最为密集,以大石铲为特征,以隆安县大龙潭遗址为代表1。

9。闽江下游贝丘遗址

其分布在福建闽江下游一带,石器以锛为最多,陶器以几何纹陶和绘红色条带、卵点的彩陶为文化特征,当时居民经营农业并有达的渔猎经济。以闽侯县恒心乡的昙石山遗址为代表。

10。台湾贝丘遗址

其分布在台北、台南、高雄、澎湖等地,出土有打制石器、磨制石斧、石锛、石镞等,骨角器与贝器主要是尖器和饰物,以及粗砂陶片,饰以粗绳印纹以及之字或条形画纹,还有彩绘纹和贝印纹,以渔猎为主,兼以种植根茎植物,台湾学者称之为“原始根栽农业”,以台北八里乡的大坌坑和高雄林国乡的风鼻头等遗址为代表2。

这些考古材料向我们展示了华南的原始社会从旧石器时代中期到新石器时代的展轨迹,作为黄种人先祖之一的马坝人、麒麟山人、柳江人、白莲洞人、左镇人等也就成了华南汉族的始祖,今天华南汉族的体质特征与北方汉族之不同,其源盖出于此!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中国汉族通史 第2卷(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国汉族通史 第2卷(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8.第二节华南秦汉时期族群概况(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