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第三节汉族向华南的迁徙和发展(7)

20.第三节汉族向华南的迁徙和发展(7)

在汉族大批迁入岭南之时,也大批迁入福建。***仅贞元四年(788年)“奔闽之僧尼士庶”一次便达到5000人。7唐文学家徐彦伯的儿子徐务、宋代筑木兰陂的李宏的祖先、河南考城人江文蔚等皆于此时避乱入闽。8及至唐末,光州固始人王潮率兵入闽,有众数万,后王氏割据福建,部众皆居留福建。王氏部众以光州人为多,史载“光人相保聚,南徙闽中”1。五代福建观察使王审知为人俭约,好礼下士,不少士人皆自中原迁居福建,如“王淡,唐相溥之子;杨沂,唐相涉从弟;徐寅,唐时知名进士,皆依审知仕宦”2。

由于唐后期五代移民较多,福建人口迅速增加,北宋初,福建户数较唐开元增加三倍多,以唐天宝福建各州辖境为单位,唐开元至北宋初太平兴国年间的各州户数增长百分比,以西部建州为最高,达837%;依次向汀州、福州、泉州递减。可见唐后期五代迁入福建的汉族流民主要来自江西、浙江西部,然后经闽江而向东,向南、北两侧转徙。

隋唐之时迁入华南的汉族除了流士和流民以外,也有驻守落籍的军人。如唐王朝在与南诏相争之时,还派大批军队到广西驻防,仅大中年间,派到邕州驻防的军队就有1万人左右。又如总章二年(669年),福建南部漳州地区“蛮僚”起兵反唐,光州固始人(今河南固始)陈政奉命率将士113员、府兵3600名进入闽南,后其母和兄弟又带领58姓军校前来支援。平叛后,陈氏子弟及其部下皆定居在漳州一带,3成为今漳州、潮州居民的先祖。隋唐汉族的大批迁入华南,推动了华南汉族的进一步展,其结果是一方面使得已开始汉化的俚人进一步汉化,经过隋唐民族融合的熔炼,与汉族杂处的俚人“自隋唐之后渐袭华风,休明之化,沦洽于兹:椎跣变为冠裳,侏倩化为弦诵,才贤辈出,科甲蝉联,彬彬然埒于中土”4。与此同时,华南汉族中的粤人在其形成的道路上走完了最后一个阶段,即将最终形成。所以唐代广东的户口较隋增加了一倍多,即从隋代的102780户,5增加到唐代的209584户。6可见,俚人确实已“列为郡县”,“属于中国”,“同之齐人”7了。

五、宋元汉族向华南的迁徙和展

历史惊人的相似,使得天下大定的隋唐以后又出现了与三国两晋南北朝相似的宋辽夏金的分裂时期。这一时期从契丹神册元年(916年)阿保机建辽到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南宋灭亡,共364年,其间先是辽、北宋、西夏的鼎立,后是金与南宋的对峙,最后由元朝统一了中国。元朝共历89年,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在元末人民大起义中灭亡。

在这动乱的时代,北方汉族以更大的规模向南方迁移,从宋靖康之乱以后始,经南宋与金对峙,南宋与元对峙及至南宋灭亡,断断续续地绵延了一个半世纪之久。在这次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大迁移中,又有大批的汉族迁入华南。

(一)迁入广东的汉族

宋元之时,中原汉族迁入广东有两次大的浪潮。

第一次是北宋末年,金兵入汴后,中原大乱,宋高宗南逃,中原汉族随之大规模南迁,《宋史·高宗纪》: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朝廷命“出米十万斛”以济太湖一带各州府“东北流寓之人”。但是金兵穷追不舍,从两浙打到今江西南昌,迫使迁到这一带的中原汉族士民辗转南逃而入粤。这次入粤的汉族既有流士,又有流民。

建炎三年七月,隆祐太后率部分官吏士民入江西,曾在岭北的虔州停留一年。隆祐太后返回临安时,“士民既没有随太后赴临安的条件,又势不能北还,因而不得不更南度大庾岭,求安身之地”1。建炎四年(1130年),李纲自海南流放回来,自广西入广东,作《江行即事八》,诗中提到“衣冠避地成侨寓,风月留人长往还”2,显然是针对沿途所见有感而。入粤汉族多以今南雄县珠玑巷为翻岭进入广东的第一站,然后经此转迁各地。嘉靖《广东通志》引《南雄府图经》:“岭上古有珠玑巷……今南海衣冠多其子孙。”乾隆《南雄府志》说:“广州故家巨族,多由此迁居。”故宋高宗绍兴三年(1133年)下诏令给在岭南避难的中原士大夫以“廪禄”。3而入粤的流民亦不绝于书,如陈猷,“其先汴梁人,仕宋。金陷汴,迁南雄珠玑里”4。陈息卿,“其先汴梁人。祖铎,宋承事郎。钦宗靖康末,扈跸(指随宋高宗)于杭。遂入广,家于番禺、增城之间”5。“汤氏,邑(新会)之著姓也,自其先汴人,随宋南渡,居岭南南雄”6。“逻冈钟氏,番禺巨族也。其先汴梁人,宋靖康避地来广州……卜居逻冈”7。这些南迁者,也多从江西越大庾岭入广东的南雄县珠玑巷为第一站。故明清纂修的广州府各家谱,记其祖先宋代辗转来珠玑巷的,比比皆是,见表1。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中国汉族通史 第2卷(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国汉族通史 第2卷(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20.第三节汉族向华南的迁徙和发展(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