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第三节汉族向华南的迁徙和发展(6)

19.第三节汉族向华南的迁徙和发展(6)

四、隋唐汉族向华南的迁徙和展

隋唐之时,天下大定,从隋开皇元年(581年)二月至北宋建隆元年(960年)的379年间,经过了大动荡、大分裂、大同化的汉族,在“烈火”和战乱中,吸收了北方的匈奴、鲜卑、乌桓、羯、氐、羌,以及南方部分蛮、俚、僚等少数民族,混血展成了一个新汉族。***而华南的俚、僚等少数民族除一部汉化了外,大部分在隋唐时期开始了新的分化和民族重组过程,唐时华南的少数民族统称为“蛮”,少数称为“僚”。在华南见于记载的主要是广西的西原蛮,又称桂州山僚、抚水蛮、环州蛮、南丹州蛮、邕州僚;海南的黎人,福建的山越已被称为“蛮僚”。4

隋唐汉族迁入华南以“安史之乱”为界分两个时期,前期以流士为主,后期以流民为主。

安史之乱前,从隋更定新律,将流刑定为1000里、1500里、2000里三等,称为“三流”1开始,由于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激烈和复杂、以语或文字获罪者,以谋反案株连者,以渎职获罪者,以反宦官斗争失败者,以贪污受贿而被流放的人越来越多,到唐代达到一个高峰。如隋文帝时,贝州刺史厍狄士文初上任,就曾将州内“尺布到粟之赃”的各种大小贪官污吏千余人,全部流放岭南。2又如唐时武则天中期补阙李秦授在与武则天的谈话中说:“今大臣流放者数万族。”3这是就全国而。而唐流放到华南的流士也十分惊人,长寿二年(693年)右台监察御史万国俊在岭南枉杀流人300多人,然后诬奏流人谋反。武则天派监察御史刘光业、王德寿、鲍思恭、王大贞、屈贞筠等人,分往剑南、黔中、安南、岭南等六道审讯流人。他们滥杀流人,刘光业杀九900人,王德寿杀700人,“其余少者咸500人”4。连唐初有名的“四大家”之一的褚遂良,也曾被贬为潭州(今湖南长沙)都督,不久又贬为桂州(今桂林)都督,后再贬为爱州(今越南境)刺史。安史之乱后流士的数量虽然由于藩镇割据而有所减少,但名人被流放则更为突出,大诗人李白就曾被流放到广西藤县、柳州;大文学家柳宗元曾被贬流放到柳州;大文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曾被贬流放到连州阳山(今广东阳山)和潮州;一代良相李德裕被贬潮州等,不胜枚举。这些“唐世名臣谪死南方者往往有子孙,或当时任宦不得还者,皆客岭表”5。值得注意的是唐代流放流士的地点华南占了大部分,主要有崖州(今海南琼山东南)、潮州(今广东潮安)、循州(今广东惠州市东)、钦州、贺州、琼州(今海南琼山县)、雷州(今广东海康)、连州(今广东连县)、桂州(今广西桂林)、象州(今广西象州及附近)、柳州、端州(今广东肇庆)、振州(今海南崖县)、泷州(今广东罗定)、汀州(今福建长汀县)等地。

安史之乱后,流士虽然还有,但由于战乱,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流民就成了迁入华南汉族的主流,形成了比两晋规模更大的移民浪潮,正如史籍所云:“天下大乱,中朝人士以岭外最远,可以辟地,多游焉。”6这些流民一般从福建、江西、湖南进入粤东、粤北,扩散至粤中,远及海南。如渤海吴氏,“散处中州,其后随王潮入闽,而入于粤之潮、嘉等处”1。洪州人古蕃,“当五季之世,中原扰攘,遂南迁岭表;长(子)曰全交,次全规,居江下,三全则,居自沙,四全望,居增城,五全让,居惠州,六全赏,居高州”;滑州人刘溶,“以中原乱离相继,避来岭表”2,所以,位于今广东的潮州、封州(治今广东封开县境),广西的钦州(治今广西钦州市境)以及海南,这时都有北方汉族流民的迁入,唐后期潮州城东瓷业达,产品质量甚高。当地人皆操中原口音,很可能为来自河南的移民。3青海牙将刘知谦,本寿州上蔡人,于唐末避乱客居封州。周去非《岭外代答》记述钦州部分汉族“曰北人,语平易,而杂以南音,本西北流民,自五代之乱,占籍于钦者也”。海南岛的移民,也多于五代迁入。例如在儋州,五代末中原来避乱的大家世族,便有杜、曹、陈、张、王等12姓。4安史之乱后流民的大批迁入岭南,使岭南的人口激增,《新唐书·徐申传》载,徐申于安史之乱后四十年任韶州刺史,“始来韶,户止七千,比六年,倍而半之”。六年间户口增加一倍半。《元和郡县志》所载元和户口多于天宝的全国11州,其中岭南道的广州元和户(74009)比天宝户(42235)增加75%、即3万多户。所以,五代十国时,刘岩在广州称帝建立南汉后,就在粤东、粤北、粤中地区增置了齐昌、韶州两府,祯州、敬州、英州、雄州等4州。广东流民大增,广西亦然。唐咸通年间(873年),广西附近数道破产的游民,为求活命,大量流入邕州一带,5容州地区遂形成“广人与蛮杂处”6的格局。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中国汉族通史 第2卷(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国汉族通史 第2卷(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9.第三节汉族向华南的迁徙和发展(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