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文人的性格(2)

6.2.文人的性格(2)

狂狷,有两种,一是可以接受的狂狷,在太正经的人看来,或可谓之“轻狂”、“张狂”的狂狷;一是不可以接受的狂狷,属于的的确确的“傻狂”、“猖狂”,在统治者眼里划入“疯狂”、“丧心病狂”的狂狷。说到这里,你不能不感慨曹操的厉害,鲁迅就很崇拜他,他声明:“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因为这位统治者,既能把狂狷从魔瓶里释放出来,也有办法将文人的这种性格,收拾得干净彻底。

典型的例子,便是祢衡和孔融两位“狂”得可以的文人。

汉末,平原德州的祢衡,史称他“少有才辩,而尚气刚傲,好矫时慢物”。“尚气”,亢奋浮躁,“刚傲”,盛气凌人,“矫时”,针砭是非,“慢物”。刚愎自用,这当然不是什么好的评价。一个人养成这样难以恭维的毛病,便不大容易得到别人的尊敬了。这位年轻才子,自视甚高。“建安初,来游许下。始达颍川,乃阴怀一刺,既而无所之适,至于无刺字漫灭”。

古代的“刺”,即今日之名片。汉代造纸业处于始创阶段,极精贵,祢衡怀里揣着的这“刺”,其实就是一块刻有自己名姓、籍贯、学业、履历的竹简。但是,有得狂的狂,或许还会为人所重,无得狂的狂,便不会有人买账了。他到处送“刺”,可没有人接受。这块竹简,老是派不上用场,也就休想在当时许都的政府机关,文教团体,给他安排一个位置了。可“刺”老是在口袋里磨来磨去,刻上去的字迹,都快光秃到辨别不出来了。这位年轻人既很失落,也很郁闷,长时间的失落和郁闷,就憋出一肚子火气。

有火,就要作,而且是大作,击鼓骂曹,这是中国文人史的唯一。只此一例,再无第二。

如果在唐朝,还是这个祢衡的话,顶多对圣明的天子,出“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怨而不怒”的呻吟,打死他也不敢击鼓。

如果在清朝,如果仍旧是这个祢衡,只能“臣罪当诛兮”地诚惶诚恐跪在丹墀之下,磕头如捣蒜口呼“吾皇万岁万万岁”,别说击鼓,连想都不敢想的。

呜呼,五千年来,中国文人的性格,在孔夫子的“四勿”调教下,到了辛亥革命前夕,基本上都成为循规蹈矩的方西瓜矣!这也只能说是历史的进步,文人的进化了。

祢衡若在今天,很可能在省市作协有份固定收入,外加出书版税,日子应该过得去,不算殷实,但绝不至有冻馁之虞。可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民生凋零,他的家乡遍地饿殍,哪里养得起一个作家,便来到天子脚步下,谋份差使,混个公职,有朝廷俸禄可吃。虽然要求也并不高,但当时曹操政权,刚刚创建,百废待兴,虽然也在网罗文人雅士,可他属于无名小辈,谁知道他是老几啊,有关部门不一定好好安排接待,到处碰壁,这火也就越憋越大。

鲁迅在文章里说过:“曹操是一个精明人,他自己能做文章,又有手段。把天下的方士文士统统搜罗起来,省得他们跑到外面给他捣乱。所以他帷幄里面,方士文士就特别地多。”“是时,许都新建,贤士大夫,四方来集”。然而,百密一疏,曹操竟把这一个有点刺儿头的祢衡给疏忽了,于是惹出一场麻烦。当时,有人向祢衡建议,你以为你是谁?你以为都文艺界会列队出来欢迎你吗?你既然得不到曹公的罗致,那你就去投奔陈群、司马朗这样的大人物,庶几能在许都政界,谋一份立足之地。

他眼睛一翻,陈群是谁,司马朗是谁,我在许都能看得上的人,只有两个,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口气之大,出之壮,让人咋舌,这就是曹操那个时代不以为奇的狂而且妄的现象了。年轻文人通常缺乏自控能力,轻则失衡,重则癫狂。于是,给人留下来的印象,就剩下一个字,狂。这也是稍稍有点子本钱的文人,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而且不仅仅局限于年轻朋友,什么年龄段的人都可能头脑热,都可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地跳将出来的。那些上了点岁数的老者,自我感觉特别良好的,那些有把子年纪的前辈,认为自己怪不错怪有能耐的,也难以幸免“老夫聊少年狂”的表演一番。在文坛上,这班老少两类狂徒,可谓屡见不鲜,层出不穷。老的,以老大自居,口含天宪,作领袖状;少的,以才子身份,口狂,作霸主状。主席台,雄踞其上,麦克风,抢在手中,时。口吐飞沫,走路时,目中无人。当然,文坛没有他们不热闹,有了他们,那热闹也真教人受不了的。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中国文人的另类面孔(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国文人的另类面孔(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6.2.文人的性格(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