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一节民族教育发展(3)

3.第一节民族教育发展(3)

社会民办中学在环江也相当普遍。***1958年“大跃进”时期,全县有民办中学36所40个班,学生1554人。1959年,民办中学改称农业中学,在校学生1782人。1959年下半年精简,只保留城管农中、水源农中和中南农中,到“文化大革命”时全部取消。改革开放后,私立中学再次兴起,至1987年,全县私立全日制中学共3所,教职工114人,学生963人。1988年增至6所,教职工188人,学生1498人。2000年以来,国家对社会办学非常重视,颁了《社会办学条例》,得到了各界人士的重视,依靠个体资金再办私立中学3所,其中高中1所。民办中学所用教材和课程与普通中学一致。学校行政与业务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教职工工资从学生学费中解决。县里对社会力量办学积极鼓励、正确引导、加强管理,每年按招生计划指标划拨。县人民政府和教育局于2004年12月成立了民办学校评估小组,对全县私立中学进行量化评估。2007年环江县通过国家“普九”验收后,如今只保留私立高中、初中各1所。

第二节民族文学创作

毛南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是个年轻、勤劳、智慧的民族。在毛南族繁衍展的历史进程中,毛南族人民不仅创造了丰富殷实的物质文明,而且创造了五彩斑斓的毛南族文学。毛南族人民虽然学习汉文较晚,直到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5年),毛南族地区才开始设立私塾教授汉文,但毛南族历代人民有奋攻读、立志韦编三绝的勤学传统。直到今天,三南颇盛的文风还在不断扬光大,良好的文风孕育、催生了一代代毛南族文人。在许多汉族和其他兄弟民族作家、学者的关怀及悉心指导下,数代毛南族文人薪尽火传,共同铸就了毛南族文学这座瑰丽精巧的艺术殿堂。

一、散文创作

与我国文学起源于原始劳动歌谣和原始神话故事有所不同,毛南族文学起源于散文,毛南人普遍认为起源于一段碑文。清朝以前,不少毛南人还是目不识丁,不知文字为何物。直到乾隆戊申年(1788年)才出现第一块用汉文刻的石碑——谭家世谱碑。这段碑文成为毛南族文学的滥觞,碑文的作者之一谭德成,便是毛南族文学的始祖。谭家世谱碑现在还竖立在环江县下南乡波川村小学校园内,是县级重点保护文物之一。由于毛南族的聚居地下南乡地处人迹罕至的环江县,是极为偏远的山区,信息闭塞,交通极为不便,因此纵观毛南族的古代散文,很少有报刊读物等记载、保存,要审视、斟酌毛南族古代散文的内容及写作特色,只能从毛南族文人所撰写的墓志铭中略见一斑。谭有章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所立石碑上的《三孝墓旧碑碑文》可能是毛南族的第二篇古代散文,该碑文无论内容还是写作特色都不及谭德成的《谭家世谱碑碑文》。走进下南的下林、凤腾山等毛南族著名的古墓群,会现谭超英(毛南族著名文人谭魁的祖父)、谭致清(毛南族著名文人谭魁的父亲)、谭秉钧(清代廪生)、谭相时、谭冠元都是毛南族古代墓志铭写作的行家里手。其中由毛南族著名文人谭秉钧所撰的《松银屯谭超英公墓志》文并茂,文中概述了谭超英办私塾、当团总的生平事迹,赞扬了谭超英的师德师风和为官的风范。文中旁征博引,例证充实,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是毛南族古代墓志铭的代表作,也是毛南族古代散文的代表作。

纵观毛南族古代的散文,就目前现的,内容仅局限于墓志铭,有文学价值的也是寥寥无几,写法大都格式化,主题也是大同小异,大都以缅怀逝者的生平业绩,激励子孙后代奋有为为主。

由于地处偏僻的山区,毛南族有史以来形成的信息闭塞的状况很难改变,因此,对我国现代文学展有巨大推动作用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对毛南族散文的写作影响却微乎其微。从民国初年到20世纪70年代,很少见有毛南族的散文佳作见诸报端。一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毛南族的散文才开始焕生机,内容丰富多彩,写法不拘一格,主题趋于深与新的统一。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中国毛南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国毛南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3.第一节民族教育发展(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