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节历史和牌匾、碑刻文献(2)

2.第一节历史和牌匾、碑刻文献(2)

清代毛南族著名学者、诗人方宪修所著的《为谭寿仪请袭荫上张中承书》一文,歌颂了积极维护清朝统治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的毛南族人谭寿仪,对他战死沙场、以死殉国的气概钦佩不已,文中要求清廷应追记谭寿仪的功劳,对其封妻荫子。***从本文可以进一步了解清朝官军与毛南族团练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他们对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的联手镇压,也可以进一步了解当时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在毛南人聚居地风起云涌的斗争生活。

二、地方史志资料

地方史志多是由地方政府或民间权威人士组织编写的历史书籍,有着鲜明的区域性、可靠性等特点,是人们了解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科技、军事、体育、历史、地理、民俗民风、民间文学等方面的重要资料。记载毛南族的地方史志比较多,主要有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出版的《庆远府志》,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由谢启昆、胡乾修编撰的《广西通志》,1935年编撰的《思恩县志》和1942年编制的《思恩年鉴》。这些地方史志都记载了毛南族聚居地不同历史时期的地理概况、社会状况、政治体系、经济展、文化教育、知名人物、文学创作、杂记轶闻、灾患异闻等,是研究毛南族历史和展状况的重要史料。

近年来,由于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及大力支持,尤其是环江县历届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志》于2002年6月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面向全国行,全书约153万字,共分为十四编,内容涉及环江县的建制、政区、地理环境、党派群体、政权政协、重大政事纪略、公安司法军事、民政信访、劳动人事、农业、工业、卫生、社会、人物等方面,从中也可以查阅、分析毛南族聚居的三南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科技事业、工业交通、扶贫、民间文学等方面的展概况,是研究毛南族历史的展状况的一部最新的最有价值的地方史志。

三、牌匾碑刻史料

(一)谭家世谱碑。此碑立于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波川小学大门前右侧,系县级保护文物。清乾隆戊申年(1788年),毛南族的始祖谭三孝的十七代孙谭灿元,为了让毛南族的子孙后代饮水思源,永远铭记始祖谭三孝的生平业绩,振兴毛南民族,荣宗耀祖,面命颇识文墨的谭德成、卢炳蔚撰写《谭家世谱碑碑文》。谭德成、卢炳蔚欣然从命,提笔写成了500字左右的《谭家世谱碑碑文》。碑文开篇点明了撰写此文的由来,简述了始祖谭三孝的原籍、读书经历、考中进士后的仕途以及到河池任知州的经过,接着叙述因厂务水灾无法填足亏空而罢职归农,几经辗转来到毛南山乡的坎坷经历。文末简述了谭三孝与方刚振相识,方刚振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三孝,三孝继而养儿育女,瓜瓞延绵的历史。最后,以点睛之笔,阐述了撰写碑文的目的和意义。这是毛南族有史以来第一块用汉文刻的石碑,碑文的作者之一谭德成便是毛南族历史上的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文人。《谭家世谱碑碑文》是毛南族文学的滥觞。研究此碑文,无论是探讨研究毛南族谭家始祖谭三孝到毛南地区创业、繁衍毛南族后代的历史过程,还是探讨研究毛南族文学的起源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隆款碑。明清时期,毛南山乡有大小自然村屯300多个。为了保证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使村中老少能够安心地从事农业生产和其他社会活动,保证正常的社会秩序,各个村屯都组织村民,共同制定自己的村规民约,经大家同意后,请石匠刻写在石碑上,再把它竖立在村中行人经常往来的地方,让众人皆知,共同监督执行。这样的碑文,毛南话叫“隆款”。有一块竖立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的“隆款”碑,原来竖立在下南乡波川村的下桥头,现已搬移到环江毛南族博物馆保存。碑高1。5米,宽1米,碑文内容包括不许私自毒鱼虾,不许挖土打石,不许在初种的田里放牛马猪鸭踏害青苗,禁开鸦片烟馆,禁窝保匪类窃盗,禁结党棍徒于讼……“如犯者,罚三十六性安龙,决不姑宽”。制定这样的“隆款”,说明毛南人民自古以来,就有遵守乡规民约的优良传统,有企盼人人守纪、社会安宁的愿望。毛南族的“隆款”文献,对于研究毛南族明清时期的民风和社会风气,是一种极为珍贵的资料。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中国毛南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国毛南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2.第一节历史和牌匾、碑刻文献(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