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一节商贸交往(3)

3.第一节商贸交往(3)

(七)土纸和沙纸。***毛南族地区遍地生长着的沙树,枝繁叶茂,它的叶子是菜牛和猪的优良饲料,树皮则是造纸的上好原料,因而毛南族有生产土纸、沙纸的传统。据《思恩县志·经济篇》记载:“后区之头沦村亦擅造沙纸,且较之葛家、上北(思恩县产沙纸之地)为优。纸质以沙树皮为之,足供全县之用。宜北、河池边地均用之”。由此可知,当时毛南族地区的沙纸不但质量上乘、产量高,而且远销“三南”境外。土纸产于下南的仪凤,沙纸产于中南三圩。其纸质纯白而柔软,有韧性,除可供写字用外,又是毛南族及壮族、汉族人民于清明节供奉祖先时最佳的祭祀用品。

(八)酒饼及酿酒业。酒饼也是毛南族有影响的商品之一。酒饼是酿酒的必要原料。毛南族制作酒饼的原料全部是用产于本地的中草药配制而成的,不添加任何化学物质。用酒饼酿造的米酒芳香而味纯,酒精度高,喝醉的人不会头疼或有其他不良反应。下南乡的上纳屯、中南的南昌屯都以制酒饼或酿酒而闻名。

(九)矿产品。在清朝中叶毛南族地区已经出现人工采矿产品。乾隆年间(1736~1795年),下南干峒就设立有炼铅厂,且明确规定该项产品必须向朝廷交纳课税,可见其冶炼规模已经不小。据记载,当时除课税铅之外,余铅积存尚达164万余斤。而到民国时期,政府曾招雇毛南族农民数十人当矿工,在中南乡的干孔村开采水银,至今仍保留有矿坑、矿砂和冶炼水银火炉的遗迹。在波川一带的石灰岩溶洞中,储藏有丰富的硝矿,不少毛南族农民前往采矿熬硝制成火药,对外出售。硝制品有塘硝、白硝。硝是制黑色火药的主要原料,塘硝还是施于玉米、稻谷植株最好的碳肥。

总之,近代以来,正是由于手工业的展,技术的革新提高,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生产的展,也就自然而然使得商品贸易得以快速展。最终,毛南族和周围苗、瑶、壮、汉等民族人民在生产、生活资料方面的交换活动不断地扩大和繁荣。特别是在外地商品及“洋货”逐步输入的况下,毛南族地区形成了许多市场,这些市场的圩日实行传统的农历轮转制。“每月三十日,天天有圩赶”是毛南族地区圩集众多的写照。近代至新中国成立前,毛南族地区的商贸交往,主要是通过这些众多的圩集来完成交换和流通的,也有汉族、壮族商人把毛南族的土特产品运到全国各地甚至海外。

二、圩场

由于环境和历史的局限,毛南族的圩场经历了从小到大、从萧条到繁荣的过程。直到民国初年,毛南族地区才有众多圩场形成。据民国22年(1933年)《思恩县志》记载“县地边鄙,商场冷落”。又民国26年(1937年)《宜北县志》亦有“县属边僻之地,交通不便,处处圩场至属微小”“圩场中卖品仅猪、牛肉、白米、棉布、鸡鸭而已”的记载。当时全县上规模的圩集有思恩、明伦、牛峒(今川山乡四圩)、洛阳二圩、毛南六圩、常洞(今吉祥)、梁洞四圩、达贡(今东兴)、水源一圩、喇门(今水源三美)、温平、寨国(今大才)、安顺九圩(今大安)、驯驻九圩(今驯乐)等。而在毛南族聚居的中心区域,真正属于毛南族籍的圩集有中南的三圩、下南乡仪凤的五圩、上南乡的八圩、下南乡波川村的九圩、下南乡堂八村的十圩。以上圩集的圩日是传统农历的轮转式圩日制,即初一赶水源的一圩,初二赶洛阳或木论的二圩,依此类推。圩日,四乡的民众可根据自家的需要奔走于各个圩场。或将自家所产的铁制品、纺织品、印染品、银制品、竹木器具、白硝、黑火药、花竹帽、缝制好的衣裤、石器具、陶制品、土纸沙纸、烟叶、酒、酒饼、桐仁、中草药等,拿到圩集上摆卖,获取钱币后,买回自家需要的生产、生活用具用品,或将自己生产的商品,与周边来赶集的苗、瑶、仫佬、水、壮、汉族商人进行以物易物的交换。到了民国后期,由于匪乱纷起,社会秩序不稳定,毛南族聚居中心区域荒废歇市的圩场很多,如下南仪凤的五圩、上南乡的八圩、下南波川村的九圩、下南堂八村的十圩,荒废歇市至今。至新中国成立前,毛南族人民经常赶的主要圩场有以下五处。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中国毛南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国毛南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3.第一节商贸交往(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