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一节商贸交往(4)

4.第一节商贸交往(4)

(一)思恩圩。***县治所在地,唐时为环州的州治所在地,宋、元、明、清、民国时为思恩县县治地。民国年间(1912~1949年)的田因、底下、西圩有三条卵石铺就的街道,四排圩亭(砖木结构瓦盖亭),圩日为农历逢三、六、九日,赶集人数4000人左右。上市商品有农作物类、水产类、肉食类、生产工具类、日用百货类、苏杭百货、布类、药材、棉花以及壮锦等。其中以大米、黄豆为大宗商品。新中国成立后,圩亭和街道经多次改建、扩建,20世纪80年代有圩亭六排共108间,街道为水泥或柏油路面。环江一桥连贯东西城区,柏油路达洛阳镇和金城江,还有省、县道通往各乡镇,其中省道252线过境至宜州市德胜镇。市区有国有商业大楼两座,平房商店几十间,以及随处可见的供销合作社商店,集体、私营、个体商店(摊),还有书店、车站等。20世纪80年代后,圩期改为逢公历三、六、九日。上市产品百货俱全。名优特产有竹凉席、大糯、香猪、香鸭、香牛等。20世纪90年代以后,市貌有了更大的改变,建起了商贸城。商贸城高大宽敞,容纳各种商品。新建了江滨路、两条长街,街道全部为水泥道,街道两旁的商店全都是钢筋水泥结构的楼房,有大型超市四五家,有二级水泥路达宜州市的德胜镇及贵州省的荔波县,每天有若干趟直达班车往南宁、广州、桂林、金城江、柳州、宜州等地。

(二)川山圩。原名由动圩,又名牛峒圩,位于思恩县城西北50千米(公路),新中国成立前是贵州省与思恩县货物的主要集散地。川山、思恩诸圩集的农产品及商品大多数都通过一条经川山圩、甘蔗坪、社村的黔桂古商道流入贵州省,此古商道是贯通贵州省与思恩县的交通大动脉。川山圩的圩期为逢农历四、九日,圩亭有三排木砖瓦房,圩集人数约5000人,誉称“小思恩”。上市产品百货俱全,特别是牛市成交量较大,是桂西北与黔南边境著名的牛市,辐射范围可达河池、南丹、宜州、荔波、从江等县,故得名牛峒村。该圩集的竹凉席、青麻和晒谷用竹席等商品非常有名。20世纪80年代时期有四排56间砖木瓦结构圩亭。圩期改为逢公历一、四、七日,赶集人数约10000人。新上市货物有化肥、五金、化工、家用电器、纺织品、新百货、服装等。川山圩有公路北通贵州省荔波县城,南达环江县城和金城江,东经上洛阳达融水县城抵桂林,西至下南乡。其东7千米有都川火车站,铁路由南北通贵州省荔波县茂兰,南接黔桂铁路金城江站。20世纪90年代后,川山圩已将旧圩亭拆除,重新在宽阔的田峒中建起四排钢筋结构、铝铅混制铁板盖顶的新圩亭。圩集场地拓宽,容量更大。北通贵州荔波县茂兰的沙石公路已改成水泥公路。圩集周边的泥墙砖瓦房已全部建成钢筋水泥结构的多层楼房。货物种类繁多,还增设有五金建材、医疗器械、通讯器材店,理店及网吧。

(三)洛阳圩。俗称洛阳二圩,位于县城西北30千米(公路)处,清朝康熙年间(1662~1722年)形成圩场,为黔桂商路要冲。圩亭三排居于坡顶上,皆为砖木瓦结构。圩期为逢农历二、七日,赶集人数约4000人。市场上有大米、棉花、布类、家禽、小牲畜、耕牛、肉类、烟叶、酒和工业品、食盐以及农具、铁器等日用百货,大米成交量居全县圩场之。20世纪70年代建成金红、洛茂两条铁路,该圩集处于两条铁路的交汇处,又建有普洛火车站。铁路由南向北通贵州省荔波县茂兰,东北通红茂矿务局红山矿区,南通金城江衔接黔桂铁路;公路有省道贯穿圩镇南北,东北沿省道经东兴圩、融水苗族自治县城达桂林市,南有柏油路省道通县城和金城江抵宜州、柳州以及经都安抵南宁市,西北有沙石公路通达毛南山乡和贵州省荔波县城以及贵阳市,是工农业产品的集散地,赶集人数达10000人。大的商场有红茂矿务局商业大楼、供销合作社商店和新建的钢筋水泥结构农贸市场大楼,圩期改为逢公历二、五、八日。20世纪90年代后,南面柏油省道改成水泥公路,普通班车改成直达快巴;西北通达毛南山乡的沙石公路也改成了柏油公路。且圩集还增设有钢材、水泥、通讯器材、房屋装饰、饭馆、照相馆等经营门面,设有工商银行网点。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中国毛南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国毛南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4.第一节商贸交往(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