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节族称族源(1)

1.第一节族称族源(1)

一、侗族族称

侗族是我国南方地区一个古老的民族,自称为“干”(gaeml)或“更”(geml)、“金”(jeml),在湘黔桂之通道、黎平、三江的三县交界一带,侗族内部还有“金佬”(jemllaox)、“金坦”(jemltanx)、“金绞”(jaemljaox)之互称。另又有“干帕”(gaemlpap,蓝侗)、“干巴”(gaemlbagx,白侗)等称。汉族称之为“侗家”“洞苗”“峒崽苗”“侗家苗”等,或泛称为“苗”。苗族称之为“呆故”(daixguv),水族称之为“更”(geml)。

秦汉时期,侗族先民被包括在“黔中蛮”“武陵蛮”或“五溪蛮”等古代民族中;魏晋南北朝至唐,侗族先民则被包括在“僚”“乌浒”等族群中。侗族作为一个单一的民族共同体出现于史乘中,大概是在宋代。这一时期史书中所记载的“仡伶”(keeclanp)、“仡榄”等,是侗族自称“干”或“金”的汉字记侗音的音切。1《宋史·西南溪洞诸蛮》说:乾道七年(1171年)靖州有仡伶杨姓,沅州生界有仡伶副峒官吴自由。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四“辰沅州蛮”说:辰、沅、靖等州,有仡伶、仡僚、仡偻、山僚,俗亦土著,“男未娶妻者,以金鸡羽插髻;女未嫁者,以海螺为数珠挂颈上”“农隙时,至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歌,数人吹笙在前导之”。这些姓氏和习俗均与现在一些地区的侗族有相类似之处。元代,侗族先民还有“佯僙”之称。《元一统志》卷十《思州军民安抚司》说:“蛮有佯、仡佬、木摇、、数种。”“佯”在《招捕总录》“八番顺元诸蛮”条又作“杨黄”“佯僙”,据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卷六《石阡府风俗》载:“郡夷多种……洞人,即佯僙……男子带竹笠,蓬头跣足;妇人绾尖髻,插两股钗,带大耳环。婚姻论财。”至明代,尚有“伶”的称谓,如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卷七《黎平府》载:“黎平在贵州之东,界于沅、靖之间,古佬、伶、苗、僚之区。”而“僚”亦被视为侗族先民的称谓之一,如明末邝露《赤雅》说“狪亦僚类”,而清代顾炎武在其著《天下郡国利病书》中写道:“峒僚者,岭表溪峒之民,古称山越,唐宋以来开拓浸广。”可见,山越—僚—峒有一脉相承之源。

汉人称之“峒(侗)”名,最早见于明代,是为“峒(蛮)”“狪(人)”“洞(人)”等。明人邝露曾游历今广西梧州、桂林、兴安、平乐等地,著有《赤雅》,书中载:“狪亦獠类,不喜杀,善音乐,弹胡琴,吹六管,长歌闭目,顿摇足为混沌舞。”又《天下郡国利病书》中称:“苍梧有猺狪。”这里的“狪”“猺”显然具有歧视、侮辱意。明人田汝成《炎缴纪闻》卷四中也载:“峝人,一曰峝蛮,前代避兵流之裔,散处于牂牁舞溪之界,在辰、沅(今湖南沅陵、泸溪、辰溪、溆浦、芷江、黔阳、麻阳)者尤多。”又载当地居民之习俗道:“男子科头徒跣,或趿木履,以镖挐自随,睱则吹芦笙、木叶,弹三弦琵琶,擘鹰逐犬为乐。”此外,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黎平府·风俗篇》卷七、嘉靖《贵州通志·黎平府·风俗》卷三、郭子章《黔记》等,都详细记载了黎平府属“洞蛮”即“峒(侗)人”的社会组织、生活习俗等况。以上各书还分别记述了镇远、思州、石阡、思南、铜仁等府“峒(侗)人”之生活状况。万历《贵州通志》卷十五亦载:“永从县曰峒蛮者……耕用必偶出入。”“亮寨司(今锦屏等地)……曰峒人者,俗与潭溪同”。而明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四《怀远诸傜僮列传》则记广西怀远(今三江)侗人道:“怀远,柳州属邑也。属右江上游,旁近楚之绥、靖,贵筑之黎平。黄土绞团伶侗,与三甲残民,铁甲劲弩,皆其所长。……四港、东零、波浪、塘掘,属武洛侗人。”清代至民国时期仍延续明代称谓,如清雍正金拱《广西通志》卷九十四录自《历朝驭蛮》说:“高宗(指南宋高宗,1127~1162年在位)绍兴时,安抚史吕愿中诱降诸蛮狑(伶)、狼(俍)、獠(僚)、狪(侗)之属三十一种,得州二十七,县一百二十五,砦四十,峒一百七十九。”而同书卷九十二《诸蛮》里也有“梧(州)、浔(州)多狑(伶)、狪(侗)、蜑人”的记载。同治《桂平县志》卷三十一载:“诸蛮,稽其种类,见于省志郡志州县志,则为猺、为獞……为狪、为水……”清光绪十年(1884年),全文炳纂修《平乐县志》说:该县有“犵狪狑人,凡二种,依山林居,无酋长版籍,以射生为活”。又说:“一曰狯人,一曰水人,一曰狪人,一曰蛮人。”李宗昉《黔记》卷三载:“洞苗,在天柱、锦屏二府……女人戴兰布角布,穿花边衣裙,所织洞帕颇精。”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中国侗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国侗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第一节族称族源(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