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一节族称族源(3)

3.第一节族称族源(3)

另一些侗学研究者认为,“梧州说”更能反映侗族的源流及其展历史历程。***如《从〈祭祖歌〉探讨侗族的迁徙》一文写道:“侗族在远古时候,定居于梧州,迁徙时循浔江而上,途经柳州,逆都柳江进入贵州,先落居古州,而后再由古州伸展;一部分迁居通道,再由通道北移天柱、新晃;另一部分向东迁移,定居于三江、龙胜等县。”6持该说的主要证据有:一是流传于黎平、榕江、从江等侗族地区的一些迁徙歌。1981年,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侗族祖先哪里来》一书中收录了20侗族古歌,都是叙述侗族祖先迁徙的。其中有11古歌传唱说,侗族祖先是从广西梧州迁徙到贵州的,如:“我们侗族祖先,落在什么地方?就在梧州那里,就在浔江河旁,从那胆村一带走出,来自名叫胆的村庄。住在梧州那里……地少人多难养活……为寻生路离家乡。”二是根据鄂西恩施清人手抄本《吴氏家谱》说,其祖先本“居寓广西柳州府”。三是南部侗族供奉的女祖先“萨岁”,传说来自今广西一些地区。四是侗族的一些习俗与古籍所载岭南人之习俗有相同之处。五是一些古籍在记载柳州、梧州古代居民时,称有“峒人”分布等等1。另有一些学者还从语比较的角度,对侗族来源于梧州进一步佐证。如范宏贵以侗语(榕江县车江话)和壮语(武鸣话)941个词进行比较,其中有173个词相同,部分相同的有288个词。它们在语法上也有共同之处,即修饰成分在被修饰成分之后,而在语音上,两者都有p、t、k入声字韵尾2。而张均如则对居住在梧州附近“标话”人的语与壮侗语进行比较,现与壮侗语族侗水语支较为接近。3

尽管学界对侗族的源流莫衷一是,各持己见,但多认为侗族族源与古代越人有关,如《侗族文化研究》称:侗族“从史书中可以追溯的较早祖先,是五代时期便已在我国江南和岭南居住的百越人。他们中的大部分原是居于秦汉苍梧地区的越人,即那时生息在今西江中游的广东肇庆、广西梧州一带的土著居民。”4“根据文献和调查资料,大多数学者主张壮侗语族的壮、布依、水、侗、黎、傣以及台湾的高山等民族,这些少数民族族源同百越均有密切关系。”5越人,即战国至秦汉时期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广大区域的一个较大族群,因其支系繁多,史称“百越”或“百粤”,主要支系有于越、句吴、东瓯、闽越、骆越、南越、西瓯、山越、扬越、掸人、滇越、夜郎、越裳等。越人活动区域大致包括了现在长江中下游以南及岭南、贵州省乌江以南和黔西北,以及云南省的东部、南部和西部等地。此外,泰国东部和北部、越南北部、缅甸东部、老挝北部等地区,也曾分布着古代越人。《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引臣瓒:“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百越”之名初见于《吕氏春秋·恃君》:“扬汉之南,百越之际”,而西汉之后,史书中不再“百越”之名,但越人仍大量存在于南方许多地区,且活动频繁。唐之后,“越”之名渐渐不见于史籍中。

由于越人支系繁多,故对侗族先民与哪一支越人有直接的渊源关系,学界又有不同的说法,如“骆越”说、“西瓯”说等,1但更多的概而之为“古越人”。越人是一个分布广泛、支系繁多的族群,欲使现代意义上的侗族与古代越人的某个支系建立起直接的渊源关系,需要多方翔实、精细的考证,这是不易做到的。与此同时,在中国这样一个族群繁多、各族交往频繁的统一多民族国家里,纯粹血统的民族往往是不存在的。事实上,侗族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在其族体展的过程中,都在不同程度上糅杂了大量其他族群的成分。

“黔中蛮”“武陵蛮”或“五溪蛮”是秦汉时期居住在今贵州、广西、湖南等省区交界地区的族群,一些学者认为其中也包含了侗族先民在内。“黔中蛮”因分布于黔中郡而得名。秦昭襄王三十三年(前274年),秦“蜀守(张)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2《括地志》云:“黔中故城在辰州沅陵县二十里。江南,今黔府亦其地也。”黔府即黔州都督府,治所在今四川彭水,领有辰、锦、巫等州。汉高帝二年(前205年),改黔州为义陵郡,治义陵(今湖南溆浦县南),东汉光武帝时郡治东移至临沅(今湖南常德县西),后改为武陵郡。东汉武陵郡的辖县主要有12个,其中与今侗族分布地相关的主要有辰阳(今溆浦、辰溪、怀化、芷江、新晃、麻阳等地)和镡成(今洪江、黔阳、靖县、会同、绥宁、通道等地)等县。3“武陵蛮”即因居于武陵郡而得名。又武陵郡内有五溪,故又称“五溪蛮”,《水经注·沅水》卷三十七说:“武陵有五溪,谓雄溪、樠溪、无溪、酉溪、辰溪其一焉。夹溪悉是蛮左所居,故谓此蛮五溪蛮。”可见,“黔中蛮”和“武陵蛮”均是概称,包含了多种族群成分,同时也反映了侗族与苗、土家、仡佬等民族在历史上的密切关系,以及侗族在形成过程中与其他民族之间的互动关系。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中国侗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国侗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3.第一节族称族源(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