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一节生产技艺(3)

3.第一节生产技艺(3)

俄罗斯人在迁居中国的时候带来了先进的制革技术,用化学药品和先进工具加工皮子。因此,他们鞣制的皮革轻巧美观、结实耐用,其中一些技术被其他民族的手工业者所借鉴并一直使用到今天。他们设计制作的男女皮鞋、皮带、马靴、毡靴,以品种多样、色彩鲜丽、加工精美、经久耐穿而深受社会欢迎。俄罗斯人还将其中一种防风、抗寒的毡靴带到了新疆。这种毡靴完全用一种擀得极细密的白毡子在毡靴模子上整体加工而成,做成的毡靴完全没有接缝,自成一体。冬天的时候这种毡靴对于需要长时间在野外工作的人来说是一种既便宜又保暖的御寒用品。20世纪二三十年代俄罗斯裁剪师设计和缝制的青年装、短裙、连衣裙、军装、呢子大衣和裘皮大衣,不但畅销新疆和黑龙江,还大批销往天津、北京、上海和兰州。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苏友好时期,俄式服装更是风靡全中国,当时的人们都以拥有一件布拉吉(连衣裙)或列宁装为荣。

俄罗斯木匠制作的壁橱、壁柜、桌椅、门窗,虽显笨重,但却坚固耐用,往往刻有简朴素雅的花纹,漆成绿色、蓝色或咖啡色,显得凝重大方。他们还将制作俄式三套马车的技术带到新疆,制作的马车省力耐用,载货量还大,深受新疆各族群众欢迎。俄罗斯人还善于驾驶、修理汽车。新疆最早的汽车驾驶员和修理工都是俄罗斯人。所以,至今的新疆少数民族的语中关于汽车零部件的单词几乎都是从俄语直接借鉴而来。

铁匠:格拉·张

格拉·张19岁高中毕业后,分配到新疆塔城市手工业联社铁皮制品加工厂当工人,跟着归国华侨于明海师傅学手艺。后来当了铁皮加工厂的厂长,再后来企业倒闭,自己就开了一个铁匠铺,掰指头算一下做铁匠快40年了!

格拉·张介绍说:上一辈人从那边来的时候,保留了许多俄罗斯人的民俗和习惯。记得小时候住在又高又大、墙体很厚的有地板的房里,每家每户都有壁炉、烤炉,于是铁皮制品需求量大,工匠也多,我们厂工人最多时有近百人。后来,大家都搬进了楼房,哪还用得上壁炉、烤箱,厂子经营不下去就破产了,我们这些人也失业了。

不过在10多年前,随着旅游业的展,俄罗斯族文化成了塔城的一个亮点,俄罗斯族饮食文化也开始热了起来,像列巴、烤鹅等特色小吃都离不开烤炉和烤箱,许多旅游点专门办起了俄式风味小吃。抓住这个机遇,格拉·张开了这个铁皮作坊,干起了老本行,收了5个徒弟。

格拉·张说:我根据客户要求设计产品后下料,我的这几个徒弟有的剪样,有的打铆,有的焊接整形。一般像这样直径六七十厘米的卡盆,制作需要近一天的时间。现在铁皮涨价了,一张铁皮**十元刚够做一个烤炉,用手工制作需要两三天,一个成品才卖一百多元。尽管挣得少,我还是要坚持下去,这门手艺不能丢,那是我们俄罗斯族的传统文化和历史。

鞋匠:米佳

米佳,又名华忠仁。14岁就跟着父亲学做皮鞋皮靴,已经有50多年了。1954年,父亲和几个朋友合伙,开了塔城县第一个皮鞋作坊,并取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丽华社”。

米佳回忆说:“塔城人都知道,手工制作的牛皮鞋保暖、防潮、防脚气,穿上好多年都不变形。16岁那年,我进了丽华社,当了一名配底工。一双手工皮鞋要经过六道工序才能完成,我用了一年多的时间,终于学会了这六道工序。18岁那年,我自己琢磨着给父亲做了一双皮鞋,想给父亲一个惊喜。那天,正好是父亲的60岁生日,我回到家把鞋递给父亲时,他顿时眼睛亮拍打着我的肩膀笑着说,这门绝活算是传下来了,这是爸爸最爱的生日礼物。从那时起我成了一名真正的鞋匠。因为手工制作的皮鞋质量好,耐穿,丽华社生意越来越好,名气也大了,周边的人都来这里定做皮鞋。一双皮鞋手工费2元多,我一个月能挣七八十元,比一个机关干部的工资都高。20世纪90年代初,父亲年龄大了,再加上受市场新潮皮鞋的冲击,买手工鞋的人也少了,丽华社停产了。”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中国俄罗斯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国俄罗斯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3.第一节生产技艺(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