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节家庭及人生礼仪(2)

2.第一节家庭及人生礼仪(2)

自1955年起,随着居住在中国的俄国人大批回国和辖区内所有教堂的关闭及宗教活动的停止,以及后来的“文化大革命”,当时不少人对自己的俄罗斯族血统产生过抱怨甚至是惧怕的绪。许多俄罗斯族不再给孩子起俄语名,只有少数的两代老人均还健在的家庭,依然为刚出生的婴儿起个俄语名,不过这些人也只是起起而已,真正使用俄语名者少之又少。自古以来,俄罗斯族人起名的总原则是:形式简短、音和谐、寓意美好、反映时代气息。如果父母双方都是俄罗斯族,孩子的名字、父称、姓则都是俄罗斯式的;如果父亲是汉族,母亲是俄罗斯族,那么孩子就会有两个名字:一个是汉族的名字,一个是俄罗斯族的名字。汉族名字作为学名,俄罗斯族名字作为小名。另外,还有一种是姓为汉族的,名字为俄罗斯族的,如:李安娜、陈尼娜等。

四、洗礼

俄罗斯人信仰东正教,教会规定新生婴儿应进行洗礼,因此,洗礼成了俄罗斯人风俗习惯中的主要环节。洗礼风俗的由来可追溯到千余年前的古代社会,当时的东斯拉夫人(俄罗斯人的祖先)将水看做是生命的源泉,是自然界的恩赐,但却把妇女生产认为是不洁净的事。妇女生产后,他们就把孩子带到江河中去洗澡,或在家中用盆、桶等器具清洗孩子的全身,这就是洗礼的由来。

教会引用耶稣受洗的传说论证宗教洗礼的必要性。教会规定婴儿出生3~8天就要接受洗礼,并且认为越早越好,因为婴儿一旦夭折,如果没有举行过洗礼仪式是不能升入天国的。洗礼仪式对婴儿是一种身心折磨,当神甫将婴儿浸入水时,由于婴儿体质较弱,经冷水刺激后容易生痉挛,甚至失去知觉或者一时假死,因而洗礼的种种弊端不一而足,后来这个规定也有所改变。一般在婴儿出生40天至1岁时为其举行洗礼仪式,同时要为婴儿认教父和教母,俄语叫做“克辽斯特内”和“克辽斯特那亚”(音译),这种名称是在举行洗礼时,接受领洗的孩子而生宗教亲谊后产生的。在孩子出生前后,由孩子的父母选定其教父和教母。他们一般是孩子父母的兄弟姐妹,也可以是孩子父母的好友。俄罗斯人选择教父和教母既不限年龄,也不限婚否,但规定教父和教母必须是接受过洗礼的,而且不能是夫妻关系。

洗礼仪式通常在教堂或受洗室由神甫主持进行,由教父和教母代替孩子生父母参加。洗礼之前,教父和教母要为受洗的孩子准备一套新衣服和一个小的十字架。洗礼当天,受洗者在教父、教母及亲友一行人的陪伴下来到教堂或受洗室,神甫稍作准备后仪式便开始。先,教父、教母及受洗者在神甫的带领下绕洗礼盆三圈,然后脱去受洗者的衣服,神甫从教父、教母手上捧过光身婴儿,由神甫抱进洗礼盆在圣水中象征性地洗一下,随后把孩子交给教父、教母擦干穿衣。洗礼一般分为浸礼和点水礼两种:浸礼是由神甫引领受洗者把人整个浸没在水中施洗;点水礼就是由神甫给受洗者额头注少量的水进行施洗,这种洗礼一般用于成年人受洗。点水礼和浸礼这两种洗礼方式虽然表面不同,实际意义却是一样的。接着,神甫手握剪刀,从孩子前额上方头的左、中、右处各剪下一小撮头,卷入蜡油里递给教父、教母后,将其扔进洗礼盆里。据说此举可卜凶吉,如蜡油下沉,则预示小孩夭折;反之,小孩将会顺利成长。受洗者如果是男孩,神甫要抱其进入神坛后厅绕一圈再出来;如果是女孩,则抱至神坛门前便可返回。神甫将受洗者交给教父、教母的同时,要将圣油涂抹在受洗者的额头,这象征着受洗者得到了上帝的恩惠和宠爱。神甫为受洗者祈祷、祝福,教父、教母及亲友一行人也一起为受洗者唱圣歌祝福。洗礼仪式后,受洗者的父母要在家中宴请教父、教母及各位来宾,来宾们祝贺孩子受洗,成为东正教教徒。按照俄罗斯族的习俗,孩子的教父和教母是经过教堂仪式认定的,就相当于汉族的干爸和干妈,具有一定的法定意义。他们如同孩子的亲生父母,享有同等教育、抚养孩子的权利和义务。孩子过生日时,干爸和干妈要送生日礼物以表祝贺。孩子不听亲生父母的话,干爸和干妈可以带其回到自己家中进行教育,由于不是自己的亲生父母,孩子往往会对自己有所约束。孩子的亲生父母过世,干爸和干妈就要承担起抚养、教育孩子的义务。孩子长大后的婚事,干爸和干妈更是责无旁贷地要承担。同样,孩子也要义不容辞地去分担干爸和干妈生活上的困难,不能推卸给他人。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中国俄罗斯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国俄罗斯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2.第一节家庭及人生礼仪(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