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第三节交往礼仪(2)

7.第三节交往礼仪(2)

在通往兰坪、丽江等地的山林小道边上,勒墨人通常在那里盖有歇脚的小屋,室内总是挂满各式小口袋,里面装着返回时需要的食物和其他东西。***有时别的行人路过时食品短缺,也会从这些小口袋中取出少许充饥,吃完放进一节小木棍,表示有人吃过,或者自动将自己的东西装进这些小口袋,表示补偿。但不能把整袋食物全部吃光,因为这样就绝了主人回来时的口粮,是很不道德的。

在各种交换活动中,白族人民也有传统的美德。滇西北有一些地方白族和普米族交错而居,住在坝子的白族人喜欢和住在山上的普米族人“打老庚”(交朋友)。逢年过节,普米族老庚将自家的山货、洋芋之类驮上马来到坝区的白族老庚家,白族老庚见普米族老庚远道而来,必然热款待。当普米族老庚要回家时,又拿出大米、黄豆等让其驮回去,反之亦然。这样有来有往,互通有无,既增进了民族团结,又改善了各自的生活。

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喜洲镇,是商品经济比较达的地方,出过著名的喜洲商帮。这里的白族人做生意注重商业道德,恪守信誉。他们中很多人先做无本小生意,即先向货主赊销火柴、纸烟、棉线等小商品,用一个箩筛挂在胸前,在集市上或走村串寨叫卖。得到一点蝇头微利,把赊来的货钱如数归还,然后再赊再销,叫做“赊新给旧”。这当中,“信用”二字极为重要。在有了一点小本开起铺子以后,仍以信用为本,把招牌视若命根。旧时,喜洲各大小商号,都制定若干准则约束从业人员,主要有以下条文:

店员必须热接待顾客,满足顾客的要求,回答顾客的询问,主动向顾客展示商品,介绍商品,提供更多品种供顾客挑选。

量尺寸、称分量、计算价格,做到迅速准确,分毫不差。

遇有困难问题,必须尽量为顾客解决,不得简单应付,更不能粗暴回绝。

尊重和热爱每位顾客。顾客的要求因人而异,但对之态度则要一视同仁,不能厚此薄彼,偏爱某些而厌恶另一些顾客。

必须维护信用,不许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短斤少两等。

旧时,大理白族中有一些人经营马帮、马店和堆店,他们一头依赖大商号,一头深入怒江、澜沧江等偏远山区。他们做生意的特点是:送货上门,先赊后付,信誉为上。当地住户异常分散,又没有集市,他们就在人迹罕至的山间艰苦跋涉,一户一户送货收货。实行以物易物,但一般都是先送后收,俗称“不赊不成生意”。白族客商赊出去的商品,不用货币计价,只讲合黄连多少、贝母若干,然后客商记账,对方则用木刻记事。到黄连、贝母收获时节,客商再来,能收到八成就满意了,客商似有损失,但这部分损失在当初成交时已计算在内。这种交易方式,主客之间都很讲信誉。

白族注重商业道德,不仅表现在直接的交换中,还表现在他们经商致富后将一部分盈利用于公益事业。喜洲人严子珍致富后在当地捐款办中学、建图书馆、教育馆,开设贫民工厂、创办医院、助产学校等,在当地传为美谈。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中国白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国白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7.第三节交往礼仪(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