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第七章白族的精神气质(2)

19.第七章白族的精神气质(2)

白族的人神世界也很独特。***在白族人看来,神的世界与人的世界是息息相通的,神、人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有功于民的凡人,都可能被奉为本主;而在本主神故事里,本主的生活一如凡人,他们有七六欲,有喜怒哀乐,一些本主还有很多人性弱点,如小偷小摸、嫉妒、自私、虚荣,等等。对于神灵,白族人并不是一味地顶礼膜拜和畏惧,他们由衷地赞美有功于民的本主神,同时又辛辣地讽刺和嘲笑本主神的自私和虚荣。白族的本主崇拜及神话,营造的是一个和平、安宁而又和睦的人神世界。本主崇拜中的人神关系,反映了白族人积极、自信的世界观,这是对人类思想史的可贵贡献。

三、亲仁善邻、热好客的处事原则

正如白族古代传说里所讲述的,白族与汉、彝、纳西、傈僳等民族都是一母所生的兄弟民族。在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白族亲仁善邻,不断密切与各兄弟民族的关系,不仅把先进的文化传播到各少数民族地区,同时积极吸收包括汉族在内各兄弟民族的优秀文化展了自己。即便是明朝以前,作为云南主体民族的白族,长期处于统治民族的地位,但这并没有改变白族与兄弟民族平等相待、友好往来的总体趋势。云南地处西南边疆,民族众多,有漫长的边境线,且有16个民族跨境而居。在这样的条件下,云南长期保持着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这与白族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是分不开的。白族对祖国历史展作出的巨大贡献,影响极其深远,值得高度重视。

白族人常说,“出门人没有顶着房子走的”,“炊烟飘起的地方,就可以吃饱肚子”,这种亲仁善邻、热好客的处世原则,在怒江勒墨人(白族支系)地区、洱源西山保存得尤其完整。在新的历史时期,这一文化特点更显出其价值。建设新时期和谐、团结的民族关系,需要认真继承白族文化的这一宝贵遗产。

四、尊师崇德、急公好义的做人修为

白族尊师崇德的传统源远流长。根据史书记载,早在汉武帝元封年间,大理人张叔、盛览就跟随司马相如学习经学及诗词歌赋。东汉元和二年(85年),“滇池出神马四,降甘露,白马现,乃建学立师,叶榆之有学始于此”。到南诏时,建孔庙,统治阶级“不读非圣之书”,南诏王阁逻凤将被俘虏的西泸县令郑回聘为帝师,成为美谈。白族人重视教育,哪怕负薪卖炭,织席贩履也要供子女读书,故而大理地区文化昌盛,父老有述古之风,里巷传仁德之懿,野老能辨四声,渔樵多具风雅。千百年的儒学教育,使得白族地区高度重视道德修养,崇尚“仁义礼智信”的儒家伦理观念。在白族乡规民约中,明确规定:“凡遇水火盗贼,闻声即趋;毕集其处,以明相应相救之意。如有置若罔闻,安眠在家,不出救应,为丧绝天良,阖村重罚。”商业达的喜洲,同样重视商业道德,崇尚以义取利:“仙佛良心功果满,圣贤良心留芳名。英雄豪杰良心造,富贵君子本良心。心思胸怀,得心应手。祸福无门,唯人自招。做好人说好话,愚者智,贫者富。躬自薄,而厚待于人,博爱恻隐,排难解纷。真心、诚心、忠心、孝心,前途光明。”可见,尊师崇德、急公好义的做人修为,已经成为白族社会的共同价值观。这是白族社会健康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每一个白族人在各自的工作和生活中,能够不断走向成功的重要保证。

五、耕读传家、子孝孙贤的人生追求

白族十分重视家庭教育。这里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先是对汉语文及汉文化的学习。多数家庭往往以父教子、祖教孙的形式进行蒙学教育。其次是在思想品德、行为准则、生产技能、民族文化、风俗习惯、日常礼仪等方面的家庭教育,白族家庭的长者都非常重视孩子的伦理、道德修养,从小就对小孩进行做人、交际、治家等方面的教育。先教导小孩要本分诚实,其次是要知道感恩,饮水思源,再次是通过各种方法激励子孙要好好读书,长大成人后要成为对家庭、社会有用的人。为教育小孩,有的白族家庭还制定了家训,代代相传。很多人家,还将“清白家风”“耕读传家”的字样请名人雅士写在大门和照壁正中,昭示子孙。此外,白族社会高度重视教育,家家户户从小就给孩子灌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使得白族地区求学上进的气氛非常浓厚。白族家庭之间,通常不是以财富多寡荣耀乡里,而是以子弟读书成材为自豪。白族话说“吃斋念经,不如做回学馆”。所以,白族盖了新房,都乐意无偿提供出来做几年教室。在剑川,学校附近的村民,还自愿免费为莘莘学子提供住宿。在婚丧嫁娶、盖房立墓的各种仪式中,读书人都备受尊重,成为社会风尚。所以白族地区家无贫富都以供子女读书为荣,喜洲一带所谓的“拆房卖瓦也要供孩子读书”的说法,成为白族地区普遍的认识。在这样的风气陶冶下,白族地区营造了一个令人称羡的家庭幸福、好学上进、人才辈出的社会氛围,展现出一幅积极而和谐的生活画面。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中国白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国白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9.第七章白族的精神气质(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