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第七章白族的精神气质(1)

18.第七章白族的精神气质(1)

白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人口仅有185万(2000年)。***然而,他们却因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南诏、大理文化而彪炳史册。令人惊叹的是白族文化厚重绵长,从未间断,在少数民族历史展中更是独树一帜。溯其源流,这主要得益于中华民族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兼容胸襟在白族中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在漫长的历史展过程中,白族人民形成了热爱祖国、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精神;物我合一、人神亲和的哲学理念;亲仁善邻、热好客的处事原则;尊师崇德、急公好义的做人修为;耕读传家、子孝孙贤的人生追求;兼容并蓄、开放创新的文化精神。白族的上述精神气质,是白族文化蓬勃展并对中华文化作出杰出贡献的重要原因,至今仍具有十分宝贵的现实意义。

一、热爱祖国、维护统一的爱国精神

白族地区人民自古以来就自认为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部分。从古老的神话传说《九隆神话》所蕴涵的中华各民族“同根同种”的意识,到唐宋时期的南诏、大理国两个地方民族政权立誓“为汉不侵不叛之臣”,再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白族人民在中国**的领导下,开展革命斗争,反对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和国民党的**统治,都无可争辩地展示了白族历代人民热爱祖国、维护国家统一的不懈努力和追求。

从远古时起,白族先民就以博大宽容的胸怀对待其他兄弟民族,为云南全省、西南边疆各民族的团结和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秦汉以来中央王朝在云南设置郡县时起,白族先民的国家统一观念不断强化。即便是地方民族政权南诏、大理国等势力强盛之时,也没有完全独立于中央王朝的政治统治。虽然由于统治阶级的利益,南诏和唐王朝之间曾爆了短期的战争,但南诏仍立下《南诏德化碑》,表达“不得已而叛”,期待日后再次归唐的心迹。而唐王朝也认识到“云南自汉以来臣属中国,杨国忠无故扰之使叛”,最终与南诏修好。大理国时期,尽管宋朝国力羸弱,但大理国不仅没有与宋王朝生战争,反而屡次请求宋王朝册封。这与北方游牧民族政权与宋王朝连年征战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些历史事实充分表明,早在唐宋时期,白族地区已经自视为“大中国”的当然成员,是中华统一多民族国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自鸦片战争以后,白族和其他各民族一道,为维护祖国独立和主权,前仆后继,流血牺牲。从在镇南关抗法战争中英勇殉国的白族将领杨玉科等白族儿郎,到白族第一代**员张伯简、施■、赵琴仙,以及奋战在白山黑水间14年,让日寇闻风丧胆,备受东北人民赞誉的“白子将军”周保中等老一辈**战士,都是白族历史展的必然,是白族热爱祖国、维护国家统一的历史传统在新的历史时期的自然表现。这一历史传统在当代中国尤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在这种历史传统和爱国精神的指引下,白族在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必将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物我合一、人神亲和的哲学理念

白族人热爱自然、感谢自然、敬畏自然、改造自然,他们对苍山洱海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充满感。他们细心地呵护生活的家园,使之成为最适宜人类居住之地。他们称大地为“地母”。在白语中,“母”同时又有“大”的意思,因此,“地母”一方面表示白族人将大地视为母亲,同时又表示在白族人的观念中,大地的地位十分崇高。凡是白族村寨,村头或村中显要处都会栽一棵被称为“风水树”的大青树,高大而庄严。在白族村民的眼中,这棵树与全村人的生存和展息息相关,保护它就是保护自己。很多动物也受到白族人的喜爱和崇敬,并被赋予丰富的象征意义。在白族民间传说中,白鹇鸟曾为始祖迁徙开疆指引道路;山神的二十四个儿子,变成了二十四只候鸟,呼唤人们按时耕作、播种,使白族人年年获得丰收;古时人类触怒上天,当天帝要收回五谷以示惩罚时,是麻雀衔了一穗谷种救活人类。诸如此类的故事,充分表明白族人民对于天地日月、鸟兽虫鱼、森林树木的深厚感和独特认知。白族先民早已认识到自己是天地万物中的一部分,人和自然的地位是平等的。万物与人共存,人和万物相亲,人类天地万物处于天然的和谐之中。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中国白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国白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8.第七章白族的精神气质(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