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节民族教育发展(1)

1.第一节民族教育发展(1)

白族地区的民族教育,长期以来具有两种互为基础、互相促进的教育形式,即汉语文教育和民族语文教育。汉语文教育历史悠久,是白族吸收先进文化的重要渠道,而民族语文教育则是传承本民族文化的基本形式。两个方面的教育,共同造就了白族特有的文化格局,也是白族地区得以成为云南教育和文化中心的重要基础。

一、汉语文教育

白族的主要聚居区大理白族自治州,历史上是全国著名的文献名邦。近5000年来,居住在洱海周围的白族先民创造的古代文明,对整个云南文化的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此外,白族先民在云南不仅最早学习和吸收先进的汉族文化,而且把中原地区的生产技术和精神文化传播给省内其他少数民族人民,在云南教育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早在汉代,汉王朝在洱海地区设置郡县,兴办学校,白族先民开始接受汉语文教育。南诏时期设立了“慈爽”的政权机构,主管礼乐教化,并聘请汉族人郑回给南诏子弟教授儒学。唐王朝在成都设立学校,专供南诏子弟学习。南诏“西开寻传”,“革之以衣冠,化之以义礼”,把先进的中原文化传播到边疆民族地区。

大理国时期,在保存固有民族文化的同时,也不遗余力地吸收内地汉族人民的科学技术和儒家学说。大理国实行开科取士,所取即僧道读儒书者。诵读佛、儒经典,是进入仕途的重要途径。

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年),赛典赤先在云南推动尊孔读经,创建学校教育制度,大理等地建文庙。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诏命云南增设学校,县设书院,乡设乡塾。自此以后,科举出身的白族知识分子日益增多。到了清代,白族地区的教育体制更趋同于全国。穷乡僻壤有水井处都有私塾,书院鼎盛,白族汉文化教育位居全省之冠。

鸦片战争后,白族地区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清末开始废除旧学制,在白族地区兴办各级各类中等学堂。中华民国成立后,进一步推行新学制,改小学堂为小学校,分初、高两等,推行义务教育;改中学堂为中学校,师范教育和中等教育均有一定的展。

抗日战争爆后,云南处于大后方。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大学南迁昆明成立西南联合大学,内地其他一些院校也相继南迁。1938年,张君■在大理才村创办中央民族文化书院,设有经学、史学、社会学、哲学四个系,是白族地区创办的第一所私立大学。1939年,私立武昌华中大学迁到大理喜洲镇办学8年,极大地促进了大理教育事业的展。同年8月,喜洲热心教育人士严镇圭、董百川、赵甲南等人捐资创办大理私立五台中学。此后,私人办学积极性一度高涨,喜洲私立高级护士助产职业学校、大理私立福音高级护士学校、宾川私立正惠高级中学、滇西私立中正中学、下关私立苍洱初级中学等相继建立,还建立了十几所私立小学。

从汉代建学立师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1800多年中,白族地区的汉文化教育都以习孔孟之道的儒学教育为主体。尽管各个朝代的教育制度不同,展程度不同,但汉文化教育始终一以贯之,历代都有杰出人才涌现。然而,在旧社会,白族地区的学校绝大部分集中在城镇坝区,且多数校舍简陋,规模小。新中国成立前能进学校接受教育的多是少数官僚地主的子女,广大劳苦大众的子女读不起书。在偏远山区,尤其是高远山区,几乎没有什么学校,文盲率高达98%以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大理地区的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展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大理白族自治州的教育和全国一样,走上了持续稳步、协调展的道路,开创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目前,全州共有小学1161所,教学点1951个,在校学生约28万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5%。普通高中36所,在校生4万多人,全州高考上线率自2005年以来连续六年高居全省第一。全州共有职业教育学校6所,在校学生约8000人。全州已建成职业高中17所,在校学生1。5万人。全州共有4所中等专业学校进入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行列。2001年10月,经国家教育部和省政府批准,将原大理医学院、大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云南电大大理分校、大理工业学校合并,组建了滇西第一所融文、理、医、工、法、管理、教育七大学科门类的综合性本科院校大理学院,为提高全州各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更多的中高级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中国白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国白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第一节民族教育发展(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