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第二节白族作家文学创作(5)

7.第二节白族作家文学创作(5)

(1)白族作家队伍的形成。当前白族作家队伍已经形成老中青结合的良好局面,老作家创作激不减当年,中年作家勤奋耕耘,承担了承上启下的重任,青年作家脱颖而出,显示了喜人的才华。中青年作家文化素养较高,各有所长,一专多能。如杨苏、张长、那家伦、严亭亭、景宜等都是多面手,他们的创作除具有浓烈的民族特色、乡土气息外,在艺术形式和艺术表现方面也更加多样化。这是白族当代文学繁荣兴旺、全面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2)文学作品屡获好评。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不少白族作家作品获得各种省部级以上奖项。如晓雪的长诗《大黑天神》,评论《我国当代的少数民族诗歌》和诗集《晓雪诗选》,先后在第一、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评奖和第二届全国新诗(诗集)评奖中获奖,诗论集《诗的美学》,获届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表彰奖。张长的《空谷兰》1979年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随后他的短篇小说《希望的绿叶》《最后一棵菩提》又获第一、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奖。杨明的《牛皋扯旨》和与人合作的白剧《望夫云》,分别获1956年全国优秀剧目奖,1981年文化部、中国剧协优秀戏剧奖,1982年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严亭亭的电影剧本《苗苗》《应声阿哥》拍成电影后,曾分别获印度第二届国际新青年电影节最佳影片奖、文化部1980年优秀电影片奖、届金鸡特别奖、1982年优秀电影片奖。杨苏的《没有织完的筒裙》《梅恩莎》,张长的诗歌《捣米》,那家伦的散文《登攀》,晓雪的报告文学《**派来的医生》等,都先后被译成英文、法文、日文,介绍到国外,受到外国读者的热烈欢迎。

(3)文学创作的思想和视野进一步开放。白族文化有包容、开放、善于吸收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优良传统。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各兄弟民族之间的交往更为频繁,白族作家的作品,视野更加开阔,创作主题更加多样化,既表现本民族的生活,也反映其他兄弟民族的生活。如晓雪、杨苏、张长等作家的作品,除写本民族生活外,还以景颇、傣、独龙、德昂等族的生活为对象,创作了许多独具韵味的作品。这对于白族文学的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白族文学的成就令人欣喜,也形成了鲜明的风格。新时期的白族文学创作,继承和扬了白族文学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优良传统。白族人民勤劳、勇敢、智慧,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也有着无比瑰丽的想象力。在其文学作品中,也充满着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精神。大理地区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泉一石,都有传说,都有诗歌。这些传说、诗歌反映了白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心理素质、宗教信仰、理想追求,表达了他们的爱憎。白族当代作家以独特的时代审美眼光,继承浪漫主义的传统,用火热的激赞美了各民族人民的新生活和美好理想,同时也更真切、深入地反映了白族人民和各兄弟民族的现实生活——在中国**的领导下所进行的生产斗争、文化生活以及所经历的历史巨变。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中国白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国白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7.第二节白族作家文学创作(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