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第三节当代有影响的文化人物(4)

14.第三节当代有影响的文化人物(4)

在白族文字的创制和推行方面,徐琳也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在大理白族自治州领导和群众的积极支持下,于1958年拟定了白族拼音文字方案。由于受到极左思潮的干扰,未能试验推行,直到1982年才在原方案的基础上进行修订,编出第一本白文课本,并在剑川金华镇参加第一期白文的教学工作。1993年该文字方案又经过修改,形成了白族文字方案(草案)。该方案经过剑川等地的推行,已收到显著效果。

除了对白语和白文研究有较深的造诣外,她在民间文学研究方面也有不少建树。她与木玉璋合作完成了《烧炭调》《逃婚调》《创世记》《牧羊调》等傈僳族民间故事的记录和翻译,在国内外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1980年访问日本期间翻译、整理并出版了白族四大民歌之一的《黄氏女对经研究》(上、下册)。离休后继续从事白语方面的研究调查工作,到韩国、日本、法国、荷兰和美国进行学术交流。2001年受聘为大理白族文化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为白语、白文及傈僳族的民间文学的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

民族语是民族文化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民族文化最为重要的表现形式,其文化价值已经日益受到重视。徐琳对白族语和文化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无愧于白语文研究奠基者的美名。

七、白族诗人、文学评论家晓雪

晓雪(1935~),原名杨文翰。大理市喜洲镇城北村人,当代著名诗人和评论家,白族。现任云南省文联副主席、云南省作家协会主席。晓雪幼时家境贫困,寄居在外祖父家,他经常听外祖母讲民间故事,这是后来晓雪的叙事诗取材于民间文学题材的原因之一。

1954年以后,晓雪开始用苍洱星、晓雪等笔名表作品。1956年,年仅21岁的晓雪写出了长篇论文《生活的牧歌——论艾青的诗》。1957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篇研究艾青诗歌的专著,在文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反响。

晓雪的诗歌创作中,政治抒诗、生活抒诗占很大比重,此外还写了一些取材于民间传说故事题材的叙事诗。他的诗感真挚,格调清新,在继承民族文学传统方面,作了不少新的尝试,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地方色彩、强烈的时代精神和独到的个性特征,形成了一种朴素、单纯、清新、明丽而又含蓄多样的风格。他的散文写得自由自在、平易亲切而又诗意盎然,耐人寻味。半个多世纪以来,他著有诗论集《生活的牧歌——论艾青的诗》《浅谈集》《新诗的春天》《诗的美学》《面向新时代》《诗美断想》《诗美的采撷》,诗集《祖国的春天》《采花节》《晓雪诗选》《晓雪爱诗选》《爱》《绿叶之歌》,散文集《雪与雕梅》《无味之味》《苍山洱海》《晓雪序跋选》等25部,其中,长诗《大黑天神》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晓雪诗选》获全国第二届优秀新诗奖、意大利第二十二届蒙德罗国际文学奖特别奖,长诗《大黑天神》获全国第一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2003年获第五届全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突出贡献奖。臧克家1995年在给晓雪作品研讨会的题词中说:“他的诗和散文风格独具,富有民族特色,为世所称。他的评论文章立场鲜明,见解新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除了进行文学创作以外,晓雪还担任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会会长、云南省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云南省作协主席等职务,为云南和全国少数民族文学事业的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八、白族学者、美学家、文学评论家张文勋

张文勋(1926~),笔名秋云、泥子,洱源县凤羽人,白族,著名学者、美学家、文学评论家。1953年毕业于云南大学中文系,1956年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历任云南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主任、系主任、教授,云南大学西南边疆民族经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云南大学文学院荣誉教授、中华诗词学会终身名誉会长。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中国白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国白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4.第三节当代有影响的文化人物(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