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第七节民间造型艺术(8)

61.第七节民间造型艺术(8)

提到白族石雕,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更是久负盛名,自唐代就有盛誉,号称“南天瑰宝”的石宝山石窟就在剑川县境内,石窟的高度艺术成就充分表明,早在唐代,剑川的白族石雕就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据史载,明清时期大批剑川石匠应召入京,参加北京故宫、圆明园的修建。新中国成立后,又参加过都人民大会堂、民族文化宫等“十大建筑”的建设工程。

剑川县梅园村自古就是远近闻名的石雕之乡。目前,全村从事石雕业的有190多户,占全村总户数的83%,全年收入达100多万元。石雕是该村经济支柱产业,产品种类繁多,分为民用建筑基础石脚、柱脚石、阶沿石、踏步石、门墩;寺庙和风景区建筑石雕构件、装饰件、佛像、牌坊、墓龛、狮子等。工艺主要采用圆雕、浮雕、线雕、深雕、透镂雕等手法,造型生动逼真,各具风采。当地有一白族民谣,专门赞美梅园村的石雕技艺:“雕得石龙腾空舞,雕得石花引蜜蜂,雕得石人开口笑,赛鬼斧神工。”

梅园石雕主要以家传、师传和自学方式进行传承,以家传为主。石雕艺人工艺水平炉火纯青,雕刻时一般都不绘制草图,也不事先制作小样。选好毛石料后,只用木炭简单勾画一下,就能直接按腹稿图样雕刻,一次成功。由于胸有成竹,一锤一凿均运用自如。被称为“世界双绝”的剑川千狮山工程主体即由该村工匠段德坤率领村中石雕艺人设计制作,是集中展示梅园石雕技艺的艺术精品。

三、白族绘画艺术

白族绘画艺术源远流长,成就卓越。白族地区最早的绘画艺术,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大理地区出土的《水田图》《鱼螺图》,为西汉时期的文物,已经是单线条构图的作品。这种艺术风格后来展为白族民间普遍使用的“甲马纸”美术,线条流畅,构图古朴。此后,白族绘画艺术不断展,到南诏和大理国时期,达到了一个辉煌的顶峰。以唐南诏时期《南诏中兴国史画卷》和宋代大理国时期的《大理国张胜温梵像卷》为代表的绘画作品,代表了白族绘画艺术的高度造诣。

《南诏中兴国史画卷》,又名《南诏图传》或《南诏中兴二年画卷》。长约5。73米,宽约0。3米。为南诏忍爽张顺和王奉宗于中兴二年(899年)组织绘制而成。图传原藏南诏宫廷,清代收藏于清朝宫廷,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被掳掠国外,现藏日本京都有邻馆。

图传以《巍山起因》《铁柱记》《西洱河记》《国史》等南诏典籍为依据进行绘制。分为画卷和文字卷。画卷是把佛教故事和历史材料糅合在一起的连环画式的巨幅画卷,文字卷是对图画的详细说明。图传内容之一是描绘白族地区著名的密教神话——观音幻化感化土著民族的故事。白族民间的观音故事,大都由此而来。图传内容之二是表现张乐进求禅位于细奴逻的故事。蒙舍诏大领张乐进求与其他八位领和细奴逻共祭于铁柱,有一只五色鸟从铁柱飞憩到细奴逻肩上。后,又有一白黑身犬生于细奴逻家,并有瑞花二树长于舍隅,主鸟每栖于此树。张乐进求认为此乃天意,即禅位于细奴逻。图传内容之三是描绘著名的洱河神话。文字卷说:“西河如耳,即大海之耳也。主风声,扶桑影照其中,以种瑞木,遵五常,乃压耳声也。二者,河神有金螺金鱼也。金鱼白头,额上有轮,蒙毒蛇遶之,居之左右,分为二耳也。而祭奠之,谓息灾难也。”图传主旨是宣扬细奴逻得国,乃佛意、神意、天意,但同时也形象地反映了南诏的历史、宗教、风俗、生产方式等许多方面的况,不仅是9世纪的艺术珍品,也是研究南诏历史、宗教、文化、艺术的宝贵文物。

《大理国张胜温梵像卷》,又名《宋时大理国描工张胜温画梵像卷》《张胜温画卷》或《大理国梵像卷》。画卷全长33米,134开,画人物637个。画系素笺本,彩色描金,用笔细致番茄,工致生动。该画卷是大理国宫廷画师张胜温为大理国利贞皇帝段智兴所画,成于段智兴盛德五年(1180年)。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中国白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国白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61.第七节民间造型艺术(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