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第九节白族曲艺(3)

76.第九节白族曲艺(3)

二、吹吹腔

吹吹腔是白族人民自己创造的一种古老剧种,早在元明清时代,吹吹腔在滇西白族聚居区就广泛流行,目前,尚流行于云龙、洱源、大理、剑川等县。大理地区的吹吹腔受滇戏影响,展程度较高;云龙地区由于地处偏僻,保存了吹吹腔的古老面貌;洱源等地的吹吹腔特点比较鲜明。上述各县现在还有一些半职业的吹吹腔艺人和行头,遗留着不少演出的戏台,如洱源的凤羽、腊坪,云龙的长辛等地,几乎村村寨寨有戏台,甚至一村有两个戏台。每到迎新春过年、本主会、龙王会、火把节、中秋节等,或者在结婚,办丧事时,都要唱吹吹腔戏,一唱三天或五天,多的达十来天。从剧目、唱腔、舞蹈、打击乐等方面看,它已经展为相当成熟的一种民间戏剧。

关于吹吹腔剧的产生和形成,各地有很多传说。洱源县传说吹吹腔是哑子哭娘时哭不出声,因而创造了唢呐鸣哀,所以叫“吹吹腔”。大理地区传说大理国爱民皇帝抵御外侮,观音化身为和尚来相助。凯旋时群众吹起唢呐、唱起调子迎接这位和尚,之后形成了吹吹腔。

白族学者杨明认为,吹吹腔属弋阳腔系统,可能有500年的历史。吹吹腔的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明初洪武年间,吹吹腔开始形成;清乾隆年间,吹吹腔开始在白族地区盛行,其主要标志是著名吹吹腔艺人成批出现,如乾隆年间洱源凤羽蓝村的杨永桐,是远近闻名的艺人,他到下关演《双猴挂印》,虽然人到中年,却还能翻上屋梁,充分表明其表演艺术的高超。鹤庆汝南哨的一位八十多岁老艺人,保存有乾隆三年(1738年)传抄的《宋江扫北》剧本。道光咸同之间,由于大理地区动乱,吹吹腔衰落了二十余年。到光绪年间,吹吹腔又一度繁荣昌盛。现在尚存的戏台中,十之七八都建于光绪年间,所搜集的传统剧本多以光绪年间的抄本为主。民国时期吹吹腔的展又一次陷入迟滞,直至新中国成立之后,大理白族地区建立了白剧团,在吹吹腔和大本曲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剧种——白剧。

吹吹腔的唱词和道白都用汉语。但是它的音乐具有和汉族戏曲完全不同的民族色彩,它的伴奏乐器是唢呐和锣鼓。唢呐在吹吹腔音乐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大段的曲牌和很多的过门都由它吹奏。唢呐曲调和白族其他民间音乐一样,采用了很多的跳进形式。由于唢呐的音域比人声宽广,因此它将白族音乐的这一特点挥得更是淋漓尽致。

吹吹腔的唱腔异常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吹吹腔有三十多种唱腔,可分为两种类型:

1。行当唱腔

吹吹腔有细致的行当分工。在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之下还有细分。例如,旦行一般分为正旦、花旦、摇旦、老旦等。鹤庆生腔下分小生腔和须生腔;旦腔下分小旦腔和摇旦腔;净腔下分英雄腔、抖马腔和哭英雄腔;丑腔下分苦腔和哭腔。行当的分工越细,唱腔的变化也就随之越繁复。在刻画不同类型的角色性格上,吹吹腔的唱腔积累了不少经验。如正旦腔的速度和节奏都很平稳,表现了夫人小姐的雍容严肃;摇旦腔的旋律活泼跳荡,刻画了三姑六婆的轻佻浮嚣;老旦腔比较徐缓,有时出现断续的休止,描摹了年迈妇女的老态龙钟。

2。绪唱腔

表现特定绪的专用唱腔。如“平腔”用于一般抒叙事,很像大本曲的“平板”;“大哭腔”用于悲恸的时候,又和大本曲的“大哭板”相似。如云龙县平腔是叙述性的腔调,适合每个行当唱;丑角腔,节奏自由,风格诙谐,表现幽默、含蓄的感,唱起来充满愉快的讽刺趣,适合丑旦和摇旦唱;一字腔是抒的唱腔,主要由小生和小旦唱;二簧腔,表现伤感悲哀,有苦无处说的思想感,主要供旦唱外,各行都可以唱;大哭腔,表现悲愤的感,适合各种角色唱,多在法场、监牢、探监等场合唱。这些唱腔也有为某一行当专用的,如高亢激越的“高腔”是净行所用的一种唱腔。吹吹腔的乐队音乐分文场和武场。文场用唢呐,在饮宴、摆驾、拜寿等场面吹奏过场音乐,武场分为大场面和小场面。它的锣鼓牌子有一些在名称上与汉族戏曲相同,但实际演奏形式和风格完全不同。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中国白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国白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76.第九节白族曲艺(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