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第九节白族曲艺(2)

75.第九节白族曲艺(2)

大本曲的曲牌,具有一定的性格分工和专门用途。九板是大本曲的基本唱腔,经常使用。十八调(北派称十三调)小调,作插曲使用。在九板音乐中,平板曲调平稳,用于一般抒、叙事,路路板和脆板速度快、节奏多,用于绪激动的时候;大哭板和小哭板曲调起伏大,变化多,用于悲哀、恸哭的时候。十八调的音乐,也多用于一定的场合。比如,在心舒畅、游山玩水时,用麻雀调、螃蟹调,牧羊时用放羊调,幽灵鬼魂的自白用阴阳调。

传统大本曲的曲本,多数由汉族历史故事和白族民间故事改编移植而成,如三国故事、包公故事、梁祝故事等等,但也有一些是根据白族神话、故事、历史故事改编而成。新中国成立以后,有取材于白族地区现实生活的曲本如《施尚泽入社》《试验田中一枝花》等。它的传统曲目,相传有36大本、72小本,共108本。实际数目不止此数,现已搜集到的就有128本。曲本多用汉文和白文(又称“老白文”“方块白文”,民间俗称“汉字白读”)书写而成。说白(道白)部分用汉文书写,唱词部分则全部用白文记录。用白文书写的大本曲曲本,是白文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白文文献中最为规范、流传最广、生命力最强的文献种类,在白族文化宝库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从现存的曲本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大类。第一类,神话传说曲本:《辘角庄》(又名《金桥银路》《骑牛配婚》)《望夫云》(又名《石骡记》)《蝴蝶泉》(又名《杜朝选》)《白蛇传》《天仙配》《牛郎与织女》《三公主修行》《火烧白雀寺》等。第二类,历史人物故事:《薛刚反唐》《薛丁山征西》《五关斩将》《精忠说岳》《东吴招亲》《杜文秀起义》《施尚泽入社》《试验田中一枝花》《唱雷锋》《女皇梦》等。第三类,生活故事:《柳荫记》(又名《梁山伯与祝英台》)《兰季子会大哥》(又名《磨房记》《火烧磨房记》《血汗衫》)《辽东记》(又名《两兄弟出门》)《打龙袍》《孟月红寻夫》《王素珍观灯》《石鹏祭乌江》《张元庆献宝》《刘唐献瓜》《武林春救宝》《韩顺龙退亲》《四姐闹东京》《赵五娘寻夫》《八仙图》《滴水成珠》《香山了愿》《付罗伯寻母》《秦香莲》(又名《陈世美不认前妻》)《夺丰收》《杜鹃花》《艳阳天》等。

大本曲的演唱形式,由一人手持折扇或方帕歌唱,另一人怀抱三弦坐于一侧伴奏。传统大本曲的伴奏乐器用大三弦,这种大三弦十分有特色,其音箱呈椭圆形,以蛇皮蒙面,音量大,音域宽,音色圆润浑厚。演出时,右手以食指绑竹片或套牛角尖拨弹。三弦伴奏大本曲的音高处理常因人而异,且伴奏音乐有较大的即兴性。一般在庙里或街头,用几根木桩或竹竿,扯上布蓬,搭一个简易的台子,放上一张桌子和两把椅子,二位艺人就座,一弹一唱就可开始大本曲的演唱了。在大型节日的隆重场合中,还需搭建彩台,摆设香案。通常的表演程序是:先演奏三弦曲“大摆三台”“小摆三台”(起到感酝酿的作用),接着“上诗”,即念四句七诗,接着是一段道白,再以平板开唱。

听白族艺人演唱大本曲,是白族群众文化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逢年过节或赶庙会,人们都要请附近著名的老艺人来唱大本曲,有的唱半天一天,有的要唱三天三夜或七天七夜,还有的甚至要唱一个月之久。白族地区俗传,“三月三开曲门,九月九关曲门”。因为本主节、三月街、火把节、蝴蝶会、中秋节等白族节日多数集中于这段时间,加上大本曲演出多在广场进行,听众都在露天场地观看,这段时间大理地区气候适宜,便于观众一边纳凉一边消遣,自然形成了大本曲演唱的旺季。白族俗语说“三斋不如一曲”,意思是做三次斋还比不上演唱一次大本曲的功德,这充分体现了白族人对大本曲的深厚感。很多大本曲故事在白族民间有广泛的影响,如《柳荫记》等更是脍炙人口,妇孺皆知。演唱时,在时而高亢激越、时而深沉舒缓、时而欢快喜庆的三弦声的伴奏下,大本曲艺人用优美动听的唱腔,将听众带入了一个充满喜怒哀乐的艺术世界。听众的绪随着故事的展,或活泼欢快,或泪流满面,不能自已,充分表现了大本曲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中国白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国白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75.第九节白族曲艺(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