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第九节白族曲艺(1)

74.第九节白族曲艺(1)

一、大本曲

白族大本曲于1997年2月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无形文化遗产抢救项目。主要流行于大理、洱源、宾川等地,以大理一带最有代表性,是大理白族中流传最广,最为群众喜爱的一种说唱艺术。

大本曲产生的年代,现在尚无定论。据《五代会要》中记载说,大长和国郑仁旻上书后唐庄宗的信中,已附有“转韵诗一章,诗三韵,有类击筑词”。徐嘉瑞在《大理古代文化史稿》中说,其时为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距今一千多年。所云诗三韵,有类击筑词,可能就是大本曲的唱词。当然,这些记载和分析仅提供了后唐有大本曲存在的可能,至于其产生的确切年代,还需进一步研究。从搜集到的大量曲本看,多数存抄于明清时代,容易使人误认为是明清之间才产生。其实,作为拥有成套唱腔、百部以上的曲本,并展出不同流派的大本曲曲艺,不可能是明清以后产生的,而是在更早的时期,经过长期吸收白族民歌和民间音乐基础之上孕育而产生的。

大本曲由唱词和说白组成,以唱词为主,中间夹以说白。唱词每段八句,分为上下两阕,每阕四句联成。其基本形式结构以白族民歌为基础展而来,有两种:一是上阕第一句为三字句;第二、三句为七字句,第四句为五字句;下阕是第五、六、七、句为七字句,第八句为五字句。上阕的第一句称韵头,有词无义,实际起定韵和起兴作用。一般简称三七七五。另一种的上阕第一、二、三句为七字句,第四句为五字;下阕第五、六、七句为七字句,第八句为五字句。一般简称七七七五,都要求押一、二、四、六、八尾字韵。展到了近代,段式中间偶尔出现四五的八句段式。

唱词的音韵严格,主要分为“花上花”“油鲁油”“老利老”“翠茵茵”四大韵。在各韵的下面又包括若干小韵。如“花上花”中包括“花”“拉”“家”(大韵)“英”“真”“听”(小韵);“油鲁油”中包括“胡”“求”“油”“头”(大韵);“儿”“明”“塔”“拿”(小韵);“老利老”下面,分为“交”“诡”“摇”“饶”(大韵);“习”“杰”“娘”“呢”(小韵);“翠茵茵”下面,分为“去”“贵”“迹”(大韵)“周”“秋”“幽”(小韵)等。

大本曲的唱腔属联曲体类型,曲调与语结合紧密,基本曲调的进行常因唱词语的高低升降而产生各种变化。一个唱本的音乐,由演唱者根据内容采用一个或几个基本曲调来演唱,较为长、大的唱段则把各种基本曲调按一定的连缀规律组成套曲,以表达更为复杂的感。在各地艺人长期的演唱实践中,不断吸收民歌和民间音乐特点,加上方音不同,大本曲的唱腔,以大理城为界,形成了南腔、北腔和海东腔三个流派。由于流派不同,唱腔也各有特点。南腔流派的唱腔,有三腔、九板、十八调;北腔流派的唱腔,有三腔、九板、十三调;海东腔流派,据说是在南、北两腔的基础上展起来的,其唱腔待挖掘整理。

据传,大本曲唱腔的三腔、九板、十八调是这样的:三腔,是指高、中、低三种变化的音高。九板,是大本曲最基本的唱腔。南派的分为黑净板、高腔、路路板、提水板、阴阳板、小哭板、大哭板、边板;北派的分为高腔、脆板、正板、平板、提水板、阴阳板、大哭板、小哭板、赶板,外加一字和二流。南派的十八调是:祭奠调、螃蟹调、老麻雀调、新麻雀词、花谱调、家谱调、道调、放羊调、花子调、上坟调、仙家调(又名佛调)、神调(又名跳神调)、起经大会调、思乡岭、阴阳调(又名问魂调)、玉河池(又名血湖池)、蜂采蜜。北派的十三调是:花谱调、家谱调、麻雀调、琵琶调、螃蟹词、结缘调、神调(又名跳神调)、反调、验伤调、翠莲池、钓鱼调、莲花落、放羊调。由于南北地域的不同,唱腔的差异,形成了南派唱腔委婉细腻,北派唱腔苍劲有力的不同风格。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中国白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国白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74.第九节白族曲艺(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