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第十节非物质文化遗产(4)

81.第十节非物质文化遗产(4)

古老婚恋习俗的遗迹。绕三灵还有一个特殊的文化功能,即它还是白族男女人相会的重要场合。男女人相互称对方为“活恩尼”(意为“花柳人”)或“架尼”(意为“伙伴,伴侣”)。“活恩尼”有的是因平时相爱而结成,有的是在绕三灵等场合相识后形成较稳定的关系,也有的是女方在求生育的过程中形成的。“活恩尼”过去一般不在社会公众面前暴露,比较隐蔽,通常只有极少的男女同伴知晓。他们在节日里暗中交换信物,以示相互承认。有的“活恩尼”从青年时代一直保持到老年。在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制度下,“活恩尼”在特殊的时间和场合,可被白族社会道德所默许,而绕三灵就是这样一个重要的场合。但绕三灵中的男女交往,并不影响各自的家庭生活。在绕三灵的三天时间里,无数的“活恩尼”们在一起祭祀、对歌、畅诉衷,形成了一个独具魅力的文化景观。这是白族古代婚外人习俗在绕三灵中的保留。唐代《蛮书》记载:“俗法,处子孀妇出入不禁。少年子弟暮夜游行闾巷,吹葫芦笙或吹树叶。声韵之中,皆寄,用相呼召。”人类历史上经历过群婚、族外婚及婚外人等多样的婚姻形态,但今天都已基本被一夫一妻制所代替。绕三灵所保留的一些婚恋习俗是关于白族古代婚姻家庭制度的鲜活资料,其研究价值是不容忽视的。

绕三灵是白族文学艺术的盛会。绕三灵的很多传统和仪式,都与白族神话和民间传说息息相关。人们弹着月琴、三弦,吹着笛子、树叶,敲着八角鼓和霸王鞭,唱着大本曲和白族调,令人目不暇接。白族的文学、曲艺、歌舞艺术得到了全方位的展现。一个绕三灵的舞队,由两名执柳树者为先导,其中一人主唱,一人打趣,称“执树舞”,民间称“大帛曲”或“大白曲”,所执的柳树又称“大帛”。接着是唱白族调,吹短笛、啸吟(吹树叶)者数人,民间统称为“花柳曲”。再次为舞队主体,由八角鼓舞、霸王鞭舞、双飞燕舞三种舞蹈组成。各舞种人数依条件而定,少时可三四人或十余人,多则上百人。舞者多随意为伍,也有按舞种排列为队的。队尾仍有两名“执树舞”者。舞队两侧有数人执折扇或月琴即兴随意舞蹈。条件好的村寨,舞队有长筒号、唢呐、锣鼓等吹打乐队。一个绕三灵舞队,几乎可以说是白族传统艺术的集中展现,也使白族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展成为绕三灵的重要功能之一。

春光明媚的苍山洱海之间,人流如潮,歌声如海,空气中洋溢着春天的激。白族绕三灵,一个古老而青春的节日,它是白族对春天的礼赞,不愧是白族的生命之歌。

3。白剧

白剧又名“白戏”,因其在白族吹吹腔的基础上展而来,因此又叫“吹吹腔剧”。吹吹腔是大理白族地区流传的一个古老剧种,与明代的弋阳腔有渊源关系。白族吹吹腔生、旦、净、末、丑等行当齐全,有一定表演程式,唱腔有30多种。白剧是在20世纪中期,以吹吹腔为基础,吸收白族大本曲、白族民歌、小调等融合创新形成的剧种,同时也吸收了汉族地方戏剧——滇戏的许多形式。从表演程式到唱腔的处理,白剧都具备了戏剧的基本形式,但它同时也保留了白族吹吹腔边歌边舞的传统特点,表演形式独具风韵,是我国民族戏剧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白剧音乐包括唱腔音乐和伴奏曲谱两大部分。唱腔音乐由吹吹腔和大本曲两大类组成,同时还吸收改编了部分民间乐曲;伴奏音乐包括传统吹吹腔的唢呐曲牌、打击乐和大本曲的三弦曲牌,亦吸收了部分民间吹打乐和歌舞乐。在打击乐中,白剧又吸收了京剧和滇剧的特点,使音色强弱高低的变化对比比较协调,增强了表现力。有的唱腔按行当分为小生、小旦、摇旦、须生腔;有的按人物身份和动作分为英雄腔、哭腔、苦腔;有的按节拍、唱法分为平板、高腔、一字腔、流水板等。另外还有《风绞雪》《课课子》和白族民歌曲调《麻雀调》《泥鳅调》《朝山调》等。伴奏乐队除保留唢呐和三弦两种传统乐器外,专业白剧乐团现已展为以民族乐器为主的中西混合乐队。唱词用白语或汉语演唱,格式多采用白族“山花体”民歌形式,即“三七一五”或“七七一五”,人称“七句半”。道白用“汉语白音”,即用白语的音方法读汉文道白,富有民族特色。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中国白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国白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81.第十节非物质文化遗产(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