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三节历史沿革(1)

4.第三节历史沿革(1)

一、布依族地区的考古文化掘

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贵州西部和西南部布依族分布地区陆续掘了一些古人类文化遗址,如黔西安龙的“观音洞文化”、盘县的“大洞人文化”、水城的“水城人文化”、普定的“穿洞文化”、兴义的“猫猫洞文化”、平坝的“飞虎山文化”等。其中有些古人类文化遗址距今已有20多万年历史,表明早在旧石器时代早期,在今天的布依族分布地区,就已经有古人类活动。

位于黔西县城西南30千米的沙井乡沙井村观音洞文化遗址掘于1964年,距今18万~24万年,是我国旧石器早期文化的代表。出土了3000多件石制品和大量哺乳动物化石,种类包括石核、石片、砍砸器、尖状器、石刻、雕刻器等多种。石器的制作,原料和类型组合都反映了西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文化展的特点。观音洞文化遗址是布依族地区迄今为止所现的最早的人类文化遗址。

1973年现的贵州省水城县三岔河石岸硝石洞内的“水城人”,距今约10万年。该遗址出土右上犬齿一枚,系男性门牙化石,比北京猿人同类齿进步,而较柳江人和山顶洞人原始,属于典型的古人类。他们已经开始了穴居、群居的生活。该遗址出土的53件石器,都是以河滩上的砾石为原料,用“锐棱砸击法”打制而成,这种打制石器的方法在国内早期人类文化遗址中是很少见的,可能代表一种区域性文化特征。遗址有胶结坚硬的杂色灰烬层,其中有各色灰烬、炭屑、烧骨和烧石等,厚度为0。05~0。15米,是中国西南古人类用火遗迹最丰富的遗址之一。

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位于贵州省兴义县顶效镇西南1千米处现的古人类文化遗址被命名为“猫猫洞人”,又称“兴义人”。该遗址出土了7件人类股骨化石、打制石器4000余件、骨器6件、角器8件,还有大量的犀、牛、鹿、象等动物的化石以及古人类用火遗物。猫猫洞人下颌骨粗壮低矮,齿弓短而宽,股骨骨壁厚,髓腔小而粗壮,是旧石器晚期的人类化石,距今约1。2万年。猫猫洞人石器制作技术比“水城人”“穿洞人”进步。在猫猫洞穴山脚,采集到三件磨制粗糙的石斧,预示着新石器文化已经萌芽。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现于贵州省普定县城郊的“穿洞人文化”是布依族地区新人阶段古人类文化遗址,距今约5万年,该遗址出土石器3000余件,骨器400余件,以及大量的人类化石和哺乳动物化石以及用火遗迹。穿洞人在石器制作方面是水城人文化的继承者,还学会了磨制骨器,有骨铲、骨锥、骨叉等1000件,这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骨器制作十分精致,表明生产技术已达到较高程度。骨角器的出现也标志着新石器时代的到来。穿洞人用火遗迹有灰烬、烧骨、烧石等,这表明穿洞人曾在此居住过很长时间。

20世纪80年代初现于贵州省中部平坝县飞虎山文化是布依族地区保存比较完整的新石器时期古人类文化遗址,出土的新石器质地坚硬,磨制精良,有石锛、斧、纺轮、箭(矛头)、磨石、石球等器具。石斧有斜刃和直刃两种类型,无肩无段,具有区域文化代表性。遗址还出土了大量陶器碎片及圆饼状和两端截尖的两式陶纺轮。陶器刻有细绳纹及波浪、方格菱形、云雷、圆形等纹锦,在附加堆纹上也刻有多条纹饰。飞虎山文化距今约4000年,此时布依族先民已进入母系氏族社会。

二、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时期的历史沿革

大约在春秋时期的牂牁国是我国南方一个比较大的方国,学术上称当时的居民为“牂牁人”,分布在今贵州省的布依族先民即为当时牂牁国的居民之一。《管子·小匡篇》载齐桓公说“余乘车之会三,兵车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南至吴、越、巴、牂牁、不庾、雕题、黑齿、荆夷之国,莫违寡人之命”,可见牂牁国与吴、越、巴、荆国并立。春秋战国之际,古牂牁国逐渐衰弱,被其他部落中的小国分裂。此时牂牁河上游的一支濮人兴起,占领了牂牁国北部直属地,以当时的夜郎夷为中心,建立夜郎国,是当时西南少数民族政权中最强大的一个。居住在贵州境内的布依族先民——越人,成为夜郎国的居民。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中国布依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国布依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4.第三节历史沿革(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