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第三节历史沿革(2)

5.第三节历史沿革(2)

夜郎国疆域广阔,鼎盛时期,包括今天贵州全省,东到今湖南的新晃县,南至广西的田林、南丹县;西辖今云南的曲靖市、陆良县,北抵今川南,其中心在今贵州省安顺市附近。***楚顷襄王二十年(前279年),楚王派将军庄蹻西征,夜郎国被其所灭。庄蹻在滇称王后,夜郎国复兴。秦统一六国后,在夜郎国设置夜郎县。秦灭亡后,夜郎国又恢复独立状态。西汉时,汉武帝封唐蒙为中郎将,率领1000精兵,从巴郡符关(今四川省合江县)进入夜郎国,通过馈赠、封官等手段使夜郎国归属汉朝。汉成帝河平年间(公元前28~公元前25年),夜郎王兴反,汉朝调全州太守陈立灭之,并镇压其部下的反抗。从此,夜郎国被纳入郡县制中。

战国时期,除夜郎国以外,布依族地区还有且兰、毋敛等一些相对较小的国家。其中,且兰国的中心在今贵州省福泉县,疆域包括今黔南州北部地区。楚将庄蹻西征时,且兰国被灭,庄蹻封其弟为且兰君。秦统一六国后,在其地设置且兰县。汉武帝时,在南夷(今贵州省)置夜郎、且兰两县。汉元帝六年且兰君率众叛乱被灭,在其地设置郡县。毋敛是贵州南部和广西北部地区的一个小国,其国民为今贵州独山、平塘、荔波一带的布依族先民和广西河池、南丹县一带的壮族先民——越人,时称西瓯。秦统一六国后,在该地区设置象郡,毋敛成为象郡的一个县。秦末,赵佗建立南越国。毋敛成为南越的一部分。南越被灭后,毋敛归属汉王朝的牂牁郡。

蜀汉时期,蜀汉后主建兴三年(225年),丞相诸葛亮平定南中,分建宁、永昌二郡的一部分为云南郡,—部分为兴古郡(今云南罗平和贵州兴义地区);又分牂牁郡一部分地区给建宁郡,牂牁郡仅有且兰、谈指、夜郎、毋敛、平夷、谈稿、鄨等县。西晋武帝泰始七年(271年),西晋为加强对南中各地区的控制,调整行政区划,将包括布依族分布地区的益州兴古、建宁等郡以及交州的永昌郡合并为宁州,治地为今云南曲靖,领45县。晋武帝太康四年(283年),牂牁僚人二千余落内属,将其地置并渠县(约今都匀西境)。又分且兰县,地置万寿县(今瓮安、余庆间),牂牁郡治万寿。晋愍帝建兴元年(313年)前后,设牂牁郡置平夷、夜郎二郡。晋惠帝复置宁州,分建宁郡西七县为益州郡。怀帝时,益州改为晋宁郡。东晋元帝时(317~322年),宁州刺史王逊将郡北部划出,另置平夷郡,又将郡南部划出,另置夜郎郡;将兴古郡西部划出,另设梁水郡,又将兴古郡西南部划出,另设西平郡。东晋咸康四年(338年),又将夜郎等4郡划出,另设安州;将兴古等6郡划出,另设汉州。东晋咸康八年(342年),又撤安州、汉州,将其所辖郡县并入宁州。南北朝时,南中地区基本上被大姓势力所控制。直至隋文帝统一全国后,南中地区才重新纳入郡县制中。

三、封建领主时期的历史沿革

隋统一全国后,对地方机构作了进一步的改革,隋开皇元年(581年),在今布依族地区牂牁设牂州,领牂牁、宾化两县。隋大业二年(606年)改名牂牁郡,治所仍在牂牁县。“羁縻州制”是唐王朝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的一种统治措施。唐朝初期,称雄于牂牁郡的大姓谢、宋二氏归附于唐。唐采取“以故俗治之”的策略,建立了牂、庄、琰、盘、矩、明、应等羁縻州,同时在四川彭水设立黔中道、黔中郡和黔州都督。唐朝末年,乌江以南的布依族聚居地区共设有50个羁縻州。宋承唐制,改黔中郡为绍庆府,下辖49个羁縻州,主要分布在现在布依族聚居的贵州省中南部地区。

元朝时期设1个中书省和11个行省,对少数民族的统治承袭了唐宋的“羁縻政策”,实行土司制度。布依族聚居地区分属云南、四川、湖广3个行省,建制很不稳定。元朝在布依族地区普遍推行土司制度。设置了许多宣慰司、安抚司和长官及一部分土府、土州、土县。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南宁州(今贵州省惠水县境内)八番归降,号称“西南八番”。朝廷在“八番”之地设置9个安抚司和3个蛮夷长官司,辖及今平塘、罗甸、长顺等县。不久,又设顺元路军民安抚司,辖22个蛮夷长官司。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又设八番顺元元帅府,辖顺元路军民安抚司、八番安抚司及番民总管府。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中国布依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国布依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5.第三节历史沿革(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