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胡佛研究所访史记(2)

2.胡佛研究所访史记(2)

我们此次东西横跨北美大陆来到胡佛研究所,其中最主要的一个目的就探访刚刚解密不久的宋子文档案。***宋子文曾任国民政府中央银行行长、外交部长、财政部长、行政院院长、广东省主席,对蒋介石时代的政治、外交、经济、财政金融等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从1940年开始,宋子文作为蒋介石的代表,在美生活了近3年。这期间,他成为中美间沟通的关键人物。宋子文本人极为注重文件的保管。因此,这3年留下的档案资料既完整又连贯,几乎不间断地存留了他与蒋介石之间来往的机密函电。蒋介石的对美意图和他在美操办事务的回复,构成了极为重要的历史链条,披露出抗战最艰难时期中美两国间的深层关系。宋子文在美的这些活动为中美携手、并肩战胜日本侵略者挥了重要作用。战后,宋子文代表中国与美、英、法合作,起成立联合国,并成功地使中国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宋子文档案共有66盒,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39盒)是宋家在七十年代捐给胡佛研究所的,约3万件文件。这部分档案已经在80年代中期陆续向学者开放。第二部分(19盒)与蒋介石及宋美龄有关,宋美龄在世时是不允许公开的。宋美龄去世后,这部分内容也开始提供给学者查阅、使用了。第三部分(8盒)则是最新解密的档案资料,内容包括宋子文西安事变时的日记、宋子文与罗斯福总统及其他英美领袖的通讯函电、史迪威将军被美国召回的资料、与蒋介石、宋美龄之间的中英文电报、1945年中俄友好条约的建构等等。第三部分还有宋子文从1940年直到他1971年去世期前所写的私人财务记录及他与律师来往的函件。在这66盒资料中,第三部分资料中的第65盒需有专人协助才可阅览;第66盒,虽已经宋氏家族同意公开,但因为其中牵涉到一些美国政府的相关资料,基于美国《档案法》的规定,必须经数十年后才能公布。此次我们查阅的是宋子文档案第二、三部分,并复印了其中最核心的文件。这些资料涉及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与盟军关系;中缅印战区的重大事件;抗日战争时期的国际援助;战后世界格局安排;战时中国和美国、英国等盟国关系;战时中国与印度、菲律宾等亚洲国家关系等等,内容非常丰富。

当我们开始工作、着手复印资料时,才了解到胡佛研究所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档案管理人员看到我们摆出大量复印的样子,立即前来制止。我们被告知,必须写一份自己的研究计划,说明利用档案的目的,然后方可印制。但按规定,一个来查阅档案的学者,一年内复印量不能超过100页。这就是说,我们在有限的几天停留中,可能根本印不到材料。经过“艰难”交涉,我们终于弄明白了胡佛研究所特藏部的性质。原来,大部分私人档案名义上捐献给胡佛所,但胡佛所对这些捐赠并没有所有权。其性质是代为保存。这样,如果一个研究者大量复制文献,就可能引起版权麻烦,文献捐献者会坚决反对。因此,胡佛所把维护捐献者利益放在位。对胡佛所说来,这似乎是个悖论:既然保存材料又开放供人利用,却又要对利用者加以限制,这不是两面不讨好吗?但仔细琢磨,其中奥秘有相当的道理。原来,胡佛所正是通过这种对文献捐献者利益的维护,来确立自己的信誉,使更多的文献捐献者放心地把文献提供出来。而越多的文献捐献者将重要文献捐献给胡佛所,胡佛所就越能构成自己卓著的收藏、利用风格。胡佛所私人文献之所以越藏越多,正是这种机制在起作用。这给我们两点启示:先,中国民间和私人手里也握有大量政治历史资料,而我们没有像胡佛所这样的机构来收藏保存它们,以致很多重要档案流落到潘家园之类的旧书市场。其次,设立有信誉而又非国家专门档案机构的文献收藏部门非常有必要。因为,大多数私人文献不可能依程序进入国家档案馆,而无信誉非权威的收藏部门,捐献者又不会放心提供。于是,只好让大量重要史料“失传”、湮没于“废纸”中。当然,这扯得有点远了。经过努力,我们算是“疏通”关节,在几天之内,复印了所有我们需要的材料。以下分别加以介绍之。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历史穿行:域外访史与社会主义寻踪(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历史穿行:域外访史与社会主义寻踪(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2.胡佛研究所访史记(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