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海外评论选(6)

6.海外评论选(6)

这本书我很难卒读,作为中国人,只要有血性,我想也很难读得下去。在五十年前的南京,中国人共被屠杀了三十余万,妇女被强奸的不计其数。五十年前的这批日军,不能称“人”,只能称野兽,他们杀了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连妇孺也不能幸免。集体屠杀的达十九万人,大都在江边,唯恐不死,见动的再用刀戳刺。为了毁尸灭迹,日军还在堆如山高的尸上淋汽油,然后用火焚,最后以船运到江里掷掉。他们见妇女就奸,而且像狗,在大庭广众里公开干。有的妇女被**达三十七次,有的被奸死。有几宗,强奸之后逼着子奸母、父奸女,兽性令人指……。这样的污辱,这样血淋淋的场面,叫人无法读下去。老罗边读边热血上湧,为了了解我们中国人的苦难,老罗忍着读下去。

(香港《晶报》1987年12月11日)

6。民族苦难的缩影

——读徐志耕的《南京大屠杀》

羽平举世震惊的民族大灾难——南京大屠杀已过去了五十年,提起来,老一代的人像触动了创痛,愤恨惊心!对年轻一代来说,他们只是从历史书上知道,并非每个人都很清楚的。

“南京大屠杀”实在是我们民族苦难的一个缩影,也是人类历史的大悲剧!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三日,日军侵占了我国当时的都南京,城陷后,在六周内他们杀人、放火、强奸和劫掠,其惨状只有用地狱图才能比拟。其间被集体屠杀的就达十九万人,包括零星屠杀者共达三十万人!这些人如果排列起来,可从南京直排到杭州,他们的血有一千二百吨!血腥暴行惨绝人寰,震惊世界,正义人士一致谴责。

遗憾的是在漫长的岁月里,我国竟没有一本全面描述“南京大屠杀”始末的书,把民族的苦难形象地告诉人们,特别是年青一代。

一九八五年夏,一个年轻人,在路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北极阁遇难同胞纪念碑”时,他第一次知道了中国人民苦难的昨天——在南京全市十三处遇难同胞纪念碑栽满翠松绿草鲜花的土地上,原来都是当年大屠杀的屠场,是尸山血塘!于是,年轻人萌动了写一本《南京大屠杀》的意念,他寻访了近百位仍活着幸存者、受难者和目击者,包括参加保卫战并在日军屠刀下死里逃生的**官兵,他翻阅了大量档案资料,包括虐杀者和战犯的自供状。作者用饱蘸国人血泪和历史风烟的笔触写下了这部长篇史书式的纪实文学。

《南京大屠杀》并不满足于大事记式的诉说,而是寻找到悲剧的典型人物和事件的细节,融合在历史大事的具体篇章里,生动而形象地再现了历史的真实,读来令人感到历史的沉重,民族的悲哀和人类的不幸!《南京大屠杀》原原本本展现了历史,但并不限于描绘其惨烈残酷,作者也探索了这场震惊中外大屠杀的种种根由,例如:何以十万**非死于保卫战中而却大都死于放下武器之后;失去了人性的日军野蛮残忍的畸形心态的形成缘由,以及面对死亡,为什么那么多中国人不敢拼死寻求生路,如此等等,作者揭示问题,进行思索,引自省,笔锋所及,读者会想到更多更多。

中国人素有宽容传统,但“一个民族的自省比一个民族的宽容更重要”。以往,我们失落的东西太多,作者说他抱着要把失落了的东西找回的心写这本书,我想,读者也何尝不是这种心呢。

(原载1987年12月香港《新晚报》)

7。铭记《南京大屠杀》

八十年代的南京市,物阜民康,朝气蓬勃。但在半世纪前,在这里——南京城曾有过腥风血雨。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三日,日本侵略军攻陷了南京城,随即展开了四十多天的疯狂屠杀。这场惊天动地的南京大屠杀实是我中华民族的一大惨剧,我们实应万世铭记于心,温故知新,以史为鉴,时刻警惕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

中国作家徐志耕第一次全面、真实、深刻而形象地描述了南京大屠杀的始末,他记述这场大屠杀中幸存者和目击者的说话,著成一书——《南京大屠杀》,由绿洲出版公司及昆仑出版社编辑出版。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南京大屠杀(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南京大屠杀(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6.海外评论选(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