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出身卑微(4)
除了上学,帮助家里做一些杂活,就是参加教会的活动。起初,玛格丽特把这样一种生活格局看作是理所当然的,这主要是由于她对除此之处所存在的广阔天地一无所知。随着年龄的增长,她逐渐了解到其他孩子是怎样生活的:互相交往、一起做游戏、骑自行车郊游、星期日外出野餐……这真是自由自在、充满乐趣的生活。这时,她才向父亲提出了疑问。然而,得到的回答却是:
“玛格丽特,决不要做或想去做那些事,只因为人们都做过了。打定主意做你自己想要做的事并说服人们遵循你的方式。”
这番话同他其他的各种教诲一样,成了玛格丽特的座右铭,在她心中扎下了根。很多年以后,当玛格丽特自己的女儿也以羡慕的口气将朋友们那种欢乐的家庭生活同自己家庭的单调生活进行比较时,玛格丽特便立刻用几乎同样的话来教导女儿。
艾尔弗雷德对自己的小女儿寄予了厚望。当看到玛格丽特身上进出具有巨大潜力的火花时,他认为要不失时机地使她接受良好的教育。他决心利用自己小时候所没有享受到的教育条件来培养女儿,让她成为人才,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地位。一般人家的孩子到了5岁上小学时都进入离家最近的就在街角处的那所国立小学,而玛格丽特则是上了一所离家足有一英里多路的亨廷顿托尔路小学。亨廷顿托尔路位于富人居住区,因此学校里极少有来自下层劳动阶层的孩子,这个学校中的学生,家庭背景都不一般。这时,艾尔弗雷德已在格兰瑟姆买下了第二家商店,商店离玛格丽特就读的学校很近。有时,他开着新买的送货车从那儿经过时,就顺便接送玛格丽特和她的一位朋友,这位朋友就住在她家的街对面,是一位奶制品店主的孩子。平时,玛格丽特上、下学都是步行,每天来回4趟,因为中午回家吃饭。
亨廷顿托尔路小学是一座红砖房,居高临下,俯视格兰瑟姆火车站。学校里一边是空地,一边是足球场和网球场。每个班大约有40名学生,用的都是双人课桌。学校的教学特点是死记硬背。玛格丽特显示出她是一个很聪明的学生,成绩突出,在同年级学生中出类拔萃。不久她就跳了一级。其实,这并不奇怪,因为父母从不让她回家后闲玩。父亲对她寄予厚望并严格要求。在家里,父亲从不允许孩子们抱怨困难或表现出退缩绪。
学习永无止境。玛格丽特每时每刻都在学习,学习就是她的全部童年生活。父亲鼓励她读有教育意义的书,有时让她复述书中的内容,有时同她一起讨论。他还常带她去听讲演会和音乐会,经常给她讲一些高深的知识,包括如何理财。她的脑子总是不得空闲。直到她当上相后,她还记得父亲是怎样给她讲他自己是如何省钱的:他找到的第一个工作每周只能赚14个先令(合75便士),其中12个先令要交房东,其余两个,先存上一个,他自己只花一个。父亲鼓励玛格丽特把自己的零花钱都积攒起来。每星期一早上,她把零花钱同喝牛奶的钱一起带到学校里,购买储蓄券。这样做不是为了有朝一日把存款取出来购买自己喜爱的玩具或衣服,而是为了将来派上大用场。
玛格丽特对这种作法颇感自豪,她对人说:“我们存钱完全是为了留一点底子,也许是供我们日后上大学或开始参加工作时开支。”
父母在玛格丽特生日时给她的礼钱,也是直接存入银行的。
玛格丽特从来不能自由自在地尽享受童年的欢乐。她家商店后面没有花园供她玩耍,家里没有自行车可骑。这并不是因为父亲修不起花园,买不起自行车,事实上,随着玛格丽特的成长,他的两个商店的生意越来越兴隆,家里越来越富裕。然而,父亲在花钱方面,手一直很紧,不是非花不可的钱,一分也不乱花。在玛格丽特童年时期,家里一直没有安装热自来水设备,没有洗澡间,也没有室内卫生间。每周只在商店的贮藏室内洗一次澡,热水也要自己打。
虽然罗伯茨夫妇在家里省吃俭用,但是对别人却是相当慷慨大方。罗伯茨夫人除了参加“扶轮社”的活动外,还常常对人施舍,如向她认为特别需要帮助的人放自制的面包和蛋糕。同时,他们还引导女儿们把自己手头的零花钱捐献给慈善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