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七章 策应(1)
24
1985年6月4日,李世俊在深圳听到广播:军委主席邓小平宣布,我军将裁减员额一百万……他像一个策应方向的指挥员收到了统帅部出的信号,以最快速度做出反应。当天,他一个长途电话打到昆明,给他的副总经理兼昆明分公司负责人赵安然:“听到广播没有?全军要大精减。请你马上与部队联系一下,看我们能做些什么。目前,至少可以帮他们办一期转业干部培训班……”
当时,云南省军区恰好刚宣布一批干部转业,反正这批人闲着也是闲着,有这样的好事,不妨试试看。
约有五十名干部前来培训班“试试看”。坐下一听,被迷住了:他们视为畏途的经济管理,竟然如此新奇有趣,而且与军队的专业如此贴近!听课的人越来越多。课堂设在教导队院里,一些军事教员也蹓跶过来随便听听,一坐下就不想走了,一直听到底。省军区反映:教学质量之高,课堂纪律之好,超出想象。
课程的中心,是李世俊亲自讲授的“用兵法经营”。当他走上讲台的时候,有人还纳闷儿:这不是xx师的那个架线连长吗?转眼之间,他哪儿来的这么大的学问?
其实,李世俊的专著已出版半年,企业界早已熟悉他的名字,不过是军旅中人未曾留意罢了。
李世俊确曾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兵。他以做一个合格的军人为荣耀,严格训练自己的意志和本领。1964年全军大比武,他和他所带的班都是军区的技术尖子,多次参加比赛。他也曾致力于装备器材的革新,研究出一套线路故障遥测手段,带人从师一直表演到大军区。不料在关键性的一次表演时遭遇大雨,雨水中电阻生变化,遥测手段失灵了,连总参通信兵部的参谋也替他惋惜。
他信奉“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的信条。还在当战士的时候,就读过有关孙子兵法的书籍和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他现这两本书的问世时间相隔两千年,其精义却惊人地相似。于是他对中国的古典军事理论更加尊崇备至。
虽然这个“想当元帅”的士兵做出了一切努力,“仕途”却总是不顺。由于父亲解放前做过国民党军的医官,他很晚才入党。他喜爱文学,又因表过一篇被认为有问题的小说而影响了提升。于是,他日积月累的文韬武略只好暂时郁积胸中。
恰在这时,一张报纸改变了他的道路。
1974年5月,他在《参考消息》上看到一则报道:日本特别重视对孙子思想的研究。一名叫大桥武夫的企业家著了一本《用兵法经营》的书。据说,他的公司采用这种理论后,效率大大提高,业务飞跃展。
犹如一道电光,在他眼前哗地打开了一片天外之天。他看到了我国古代兵法应用于军事领域以外的巨大价值和广阔前景。这一线闪电下稍纵即逝的天外之天,引得他苦苦摸索了十年;这消息又如一记闷雷,沉重地敲击着这个热血青年的民族自尊心。孙子兵法是中国的瑰宝,竟然在外国人手里开出奇异新花,我们中华民族的子孙有何颜面!
读到这则消息的中国人何止成千上万,却极少有人像这个小连长这样热血沸腾,奇想联翩。那时的中国,几乎无“经营”可。人们在忙于“内战”。李世俊曾作为军代表在工厂“支左”,生产瘫痪的景象令人心寒。然而他有一个朴素的预感:久乱必治。到那时,人们归根结底要生产,要经营。他决定现在就开始研究,为日后的经济复兴写一本书。他像一个进城赶集的农民,要赶早市,必须头天夜里出。
立志研究孙子的人竟然找不到一本《孙子兵法》。他借来郭化若著的《孙子兵法新编》,之后又借一本《十一家注孙子》,两本书共计四十万字,全部一字不漏地抄下来。后来,他终于买到了一本《孙子兵法》。熟读之余,又涉猎了《孙膑兵法》、《史纲纲要》、《市场学》、《日本经济高速展的奥秘》、大学工业管理的全套教材、“哈佛管理丛书”等兵书、史书和经济理论著作。仅一套“哈佛管理丛书”,全文四百万字,他就做了五十万字的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