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十七章 策应(2)
1979年打完仗以后,大批年轻干部提拔上来,已经当了8年连长的李世俊不能不转业了。***若在几年以前,他会认为这是极大的不幸,而现在,用个不雅的比方,转业对于他等于把王八扔到大海里了。一开始,他被分配到司法部门当宣传干部,他主动要求到工厂去。他说:“如今我们国家的政工干部多如牛毛,最缺的是经济管理人才。我个人在这方面有点兴趣。”于是,他被分到一个不景气的小厂当了名厂办秘书。就这,还带点照顾性质,人家并不欢迎。
从零开始。他不怕从零开始。相反,他倒愿意从零开始摸清工厂的每一根经络。
工厂有个金工车间,已经连续四个月完不成任务,拖了全厂的后腿。厂领导想改组车间班子。李世俊自报奋勇,立下军令状,保证三个月改变面貌。他是有信心的。此前,他曾参加过一个月的管理知识短训班,回来后厂里安排他给中层干部讲一课。干部们笑起来:我们搞了几十年的人还没给你讲课,你倒要给我们讲课!你才当了几天老百姓?李世俊不管它,讲了十分钟,再没人笑了……那时他用的大多还是军队管理的例子,人们觉得新奇,很受启。到车间后,李世俊把自己多处研究的收获用于实践,果然立见成效,车间形势迅速好转。这位“大兵”显示了实力,三个月后即被提为厂办副主任,开始直接参政了。在他的积极建议下,工厂推广用兵法管理生产经营,产值、利润连年翻番。1980年至1982年,上缴利润由十七万元增至七十一万元。
1982年,全国经济培训中心在昆明举办经济管理资训班,李世俊作为预选的“苗子”被送去学习。这时,我国经济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放政策指引下,正处在改革浪潮中,对50年代沿袭下来的苏联那一套管理理论已不满足,欧、美、日本、香港等地的管理经验蜂拥而至,令人眼花缭乱。中国走什么路?大家都在摸索。一天,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凌阁在训练班上介绍了日本专家村山孚的《中国古代思想和日本企业家》。多数学员头一次接触这个课题,议论纷纷。
下课后,李世俊遇到凌教授,说:“我研究这个课题已经多年,准备写一本书,摸一摸中国自己的管理理论……”
教授大为惊讶,当场考问,李世俊用他那不紧不慢的“云南普通话”,提纲挈领,条分缕析,讲得头头是道,教授激动地嚷道:“你为什么不写?!”
写!是时候了。李世俊昼夜不停,一鼓作气,写出了《用兵法管理》的长篇论文。云南省《企业管理动态》破例为这个小人物开设专号,全文表,引起企业界的注目。全国企协秘书长潘永烈认为极有价值,建议他展开论述,写成专著。
1983年底,他完成《孙子兵法与企业管理》十二万字的初稿,并在中国人民大学讲师杨先举、云南省个协秘书长覃家瑞的帮助下改定。1984年4月,昆明厂长、经理研究会和广东省厂长研究会作为内部书刊行一万册,一售而空。同年10月,经全国六家出版社投标后,广西出版社争得版权,一次印行十万册,又被抢购一空。
有人认为:此书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管理科学做出了开拓性贡献。
国家经委副主任袁宝华看了此书连称:“很受启,很受启!感谢作者为我国做了一件好事。”另一位副主任张彦林则要推荐这本书参加1987年中国企协年会的评选。
该书出版当年,香港三联书店应读者要求,在港翻印行;英籍华人、著名女作家韩素音决定译成英文向世界推荐;日本研究经商的权威大桥武夫与李世俊以书赠答,交换翻译出版权;1985年初,国家经委将该书定为古代管理思想和管理现代化研修班教材,聘请李世俊为授课教师……
李世俊一直念念不忘使他得以成长的部队,念念不忘已经转业和尚未转业的战友们的苦恼和需求。他对记者说,他准备与军内有关部门联系一下,配合干部转业,待军队院校或机关培训干部时,向他们提供一些教学资料。
他是我们这支军队的光荣儿子,他始终以一腔赤子心肠,一砖一石地为军人走向经济管理的自由王国铺设着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