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画家张择端(1)

3.画家张择端(1)

到底张择端是个什么样的画家呢?

这里有一个“谜团”未解,那就是这幅《清明上河图》并非张择端的个人作品,而是宫廷画家的集体创作。

《清明上河图》描绘出来的世界丰富多彩,精心刻画众多的人物及建筑物,实在不是一人之力所能负担。

然而,《清明上河图》的真迹,不仅笔触逼真,而且超过五公尺画轴的笔法一致,如果不是出自同一人之手,几乎不可能维持相同的风格,这也经过专家们传统手法的鉴定。

之所以对于这幅画究竟是否出自张择端一人之手抱持怀疑的态度,其中一个原因是几乎找不到有关张择端的公开记录。与这个时代的著名画家郭熙(约一○二三-一○八五)、李唐(一○六六-一一五○)、黄庭坚(一○四五-一一○五)等人相较,他一点名气也没有。

有关张择端相关资讯的唯一线索,只有金朝的官员张著在《清明上河图》记下的题跋。这是在北宋灭亡六十年后,也就是一一八六年清明节的隔天,他是这么写的:

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按:今山东省一带)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按向氏《评论图画记》云:《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选入神品……

有人说《西湖争标图》就是现在保存于天津艺术博物馆的《金明池争标图》,不过这完全是推测。这段题跋至少证明了张择端的存在,但对于这个人的生平,谁也不清楚。有人认为张择端不是北宋人,而是南宋人,也有人说他是金朝人,意见不一。

这个问题非常关键,因为张择端出生的年代,代表了《清明上河图》这幅历史名画诞生的年代。

其他的题跋尚有宋徽宗用最擅长的“瘦金体”在画轴的开端写的“清明上河图”五个字。

倘若为真,足可证明张择端是北宋末期的人。然而迄今仍留存的这幅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上,并没有宋徽宗的亲笔落款。究竟是在转手的过程中不见了,或者本来就没有,不得而知。

张择端将画作献给宋徽宗,而徽宗是一位风流天子,雅好文艺,邀集多位文学艺术人士,竞相完成优秀的作品。徽宗对于政治没有兴趣,北宋国力孱弱,被金灭亡。徽宗自己也被金人带到北方,后代的历史学家对他因为艺术而亡国,多有批评。

徽宗喜爱书画,留下不少名作,例如《桃鸠图》——这幅华丽中带有质感的花鸟图已被日本指定为国宝。他具有澄透的美感品位,为一般皇帝所不能及。

因为有这样多才多艺的皇帝,艺术文化不可能不兴盛,“翰林院”成为主体重心,也是直属于皇帝的最高艺术学院。

翰林院集合了学者、文人、僧侣、道士、技术人员,扮演皇帝咨询顾问的角色。翰林院始于唐代,到宋代时规模扩大,在徽宗时期人数扩增达数千人之多。张择端是其中一人,负责绘画,《清明上河图》在他的笔下诞生,呈献给徽宗。

然而,这样的“通说”尚有疑点。

北宋时期编纂的《宣和画谱》,可称得上是中国最古老的宫廷收藏目录。

二十卷的画谱,收录了晋代到宋代二百三十一位画家的六千三百九十六幅作品。但是这本《宣和画谱》没有《清明上河图》,也没有张择端的名字。这可让研究人员追溯《清明上河图》来历的时候,伤透脑筋。

因此也有一说认为,在北宋灭亡后,南宋因为怀念北宋而描绘出《清明上河图》。明代著名的文人董其昌就是采这个立场,在其《容台集》中如此写道:

乃南宋人追忆故京之盛,而寓清明繁盛之景,传世者不一,以张择端所作为佳。

董其昌断的论证为何,并不清楚,然而由此得知,当时的文人阶层普遍认为《清明上河图》是南宋时期的作品。

再者,前面提到张著的题跋,因为张著是金人,也有人由此类推张择端是金人。

然而,如果张择端是南宋人或金人,应该不可能对北宋的京城开封如此熟悉,到金朝时,开封的繁华早已被摧残殆尽,只能完全靠传闻或者记录创作。

《清明上河图》如果不是由见证那个时代的人来画,应当画不出那种逼真的力道。张择端享尽了北宋繁华,亲眼目睹感受那个时代的氛围而创作,这才比较合理吧。

这是许多中国专家目前的普遍观点,我也有同感。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谜一样的清明上河图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谜一样的清明上河图
上一章下一章

3.画家张择端(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