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每二十三平方公分就有一人的人口密度(1)
张择端献给宋徽宗的《清明上河图》,是画卷的形式。
在当时北宋文化的绘画表现手法上,画卷是主要的形式。到唐代为止,壁画一直是建筑物装饰品的主流;到了宋代,画卷成为主流。过去由王公贵族独占的艺术文化,在北宋时期大量流入民间,致富的商人或者专业人士开始形成买画的风潮,从这个观点来看,携带方便的画卷也比较便利。
事实上,以画卷的长度而,《清明上河图》并没有特别地长,当时也有其他更长的画卷。
但是《清明上河图》具有其他绘画所没有的独特个性——那就是登场人物众多。
在画长五百二十八公分、高二十四点八公分的空间内,登场人物超过五百五十人,从画的面积计算“人口密度”的话,大约是每二十三平方公分就画有一人。细致描绘的不只是人物。建筑物、家具、动物、植物、日用品等各式各样的东西都涵括在内。六十头家畜、一百栋以上的房屋楼宇、二十多艘大大小小的船只,栩栩如生。令人惊叹的是每个人物、物品、动物都不同,表、服装、动作、造型都没有重复。简单说,张择端的创作完全没有偷懒。
张择端是“界画”的达人。所谓“界画”是使用“界尺”等特殊工具,正确写实描绘建筑物的技法。张择端活用“界画”,将北宋社会以画的形式留下记录,就像一部百科全书。
我们必须要感谢张择端,中国传统的绘画世界是将风景极尽抽象化,而像《清明上河图》这样极尽具体化的作品,在当时绝非主流。
张择端不带偏见地观察都市,为后世的我们留下宝贵的写实记录。透过张择端之眼的描绘不一定完全反映了那个时代,但至少谁也不能否认他为北宋时期的普罗大众生活,提供了最佳素材。张择端传递了远超过大量文献所能提供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