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路遥何日还乡(1)
第一次听说这话,是在十八年前。
那是我爷爷去世的第三个年头。过年时,我父亲兄弟五个聚到一起商量,要为他树碑。
我们赵家树碑很方便,因为我的一个堂叔就会刻碑。堂叔叫赵洪运,和我父亲拥有同一个爷爷,我爷爷是老大,他的父亲是老三。那天,洪运叔当然也到了议事现场,他用他那双特别粗糙的大手点烟、端酒,还做一些简单的手势参与议论。
我是爷爷的长孙,父辈们让我参与议事,并起草碑文。我把碑文写出之后,念了一遍,父辈们未置可否,都让我给洪运叔看。洪运叔把碑文拿到手,一字一字指点着念道:\"道、远、几、时、通、达,路、遥、何、日、还、乡……\"
我觉得奇怪:我写的碑文不是这样的呵,他为何念出了诗一般的句子?
正这么想着,他忽然停住,又从头指点着念:\"生、老、病、死、苦……生、老、病、死、苦……\"
我更感诧异,心想,碑文怎么又成了\"五字文\"啦?
洪运叔念完对我说:\"德,这碑文字数不合适,再加一个吧。\"
我问为什么要加,洪运叔说:\"大黄道、小黄道都不合。\"
经他一番解释我才知道,原来写碑文还有字数方面的讲究,要合黄道。大黄道是用\"道远几时通达,路遥何日还乡\"这十二个字去套,轮回循环,最后一字落在带\"走之底\"的字上才妥;小黄道用\"生老病死苦\"这五个字,同样轮回循环,最后一字落到\"生\"上才中。我写的碑文,如果再加一个字,那么大黄道、小黄道都合。于是,我就加上了一个。
都怪我早年辍学,读书太少,当年并不明白其中深意。直到我年过半百,为创作长篇小说《乾道坤道》读了一些道教文化的资料,才知道\"道远几时通达,路遥何日还乡\"这十二个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多么重要。古人认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十二地支是分黄道黑道的,一青龙黄,二明堂黄,三天刑黑,四朱雀黑,五金匮黄,六天德黄,七白虎黑,八玉堂黄,九天牢黑,十玄武黑,十一司命黄,十二勾陈黑。为了便于记忆和查对,古人想出了一个办法,用\"道远几时通达,路遥何日还乡\"这十二个字对应地支,凡与带\"走之底\"的字对应的就是黄道。这\"十二字黄道法\"应用广泛,查日子,撰碑帖,道士们写表文,都会用到。我们知道,道士或者算命先生经常\"掐指一算\",他们掐指的时候,心中多是念叨着这十二个字的。
不过,我在念叨这些字的时候,心中却别有况味。\"道远几时通达,路遥何日还乡?\"我想,这不仅仅是安排几个\"走之底\"的文字游戏,其实是传达了祖先们的怅惘与哀愁——他们在苦苦寻找吉祥前途的时候,却是黄黑参半,凶吉难卜,一不小心就会误入歧途,栽跟头跌跤,甚至是落入地狱万劫不复。道远路遥,乡关何处?谁来到这世上没有体会?
那天议完事吃饭,洪运叔喝高了。他红着脸向我们保证,一定要把碑刻好,一定误不了清明这天用。后来一遍遍地说,如果刻不好,怎么能对得起俺大爷。说着说着,他弓腰抱头哭了起来。
洪运叔的爱哭是出了名的。他五岁的时候,我三爷爷得了急病去世,撇下他和母亲,日子过得艰难,从此养成了爱哭的习惯。洪运叔大我十岁,我能记事的时候他已经是小伙子了,可我常常见到他哭。他的哭,不分人前人后,有时候在大庭广众之下,受了点小刺激,就抽抽搭搭哭得像个娘们儿。他那时年轻,有一张小白脸儿,满脸泪水的样子颇像古典小说上形容的\"梨花带雨\"。
不过,洪运叔的脑子非常好使。因为家境困难,他只上过一年夜校,但他后来能读书会看报,还写得一手好字。过年的时候,有好多人家竟然请他写春联。因为他的聪明,本村姓郑的一位姑娘爱上了他,声称赵洪运就是穷得去要饭,她也跟着刷瓢,她父母只好点头答应。他们结婚是1968年,搞的是革命化婚礼,不准拜天地拜高堂。我在现场看见,洪运叔和新婚妻子在司仪的指挥下向**像三鞠躬之后,他转身看着我三奶奶叫了一声娘,眼泪哗哗地淌了满脸。大伙都明白,赵洪运哭的是,他们孤儿寡母终于熬出来了。于是,在场观众大多红了眼圈,我三奶奶老泪纵横痛哭失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