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回(2)

2.第一回(2)

杜甫,字子美,祖籍原是京兆(长安)杜陵。

***因他十三世祖晋代名将杜预的曾孙杜逊于东晋初年迁居襄阳,成了襄阳杜氏的始祖,故史书上说他是襄阳人。

实则杜甫生在巩县城东二里的瑶湾,从他的曾祖依艺起已迁居于河南巩县了。

自他远祖杜预以来,文武两途仕宦不绝,他的外祖崔家更是曾和皇室通婚的大士族。

他虽然生在这样一个阀阅名家、簪缨世裔、“奉儒守官”

一脉相承的士族家庭里,他的祖父杜审也先后任过膳部员外郎和修文馆直学士,但是文人习气很深,中间又经贬谪,并未留下多少家产。

父亲正当兖州司马,又是一个小官,俸给有限。

他婴年失母,幼时多病,有相当长一段儿童时期寄居在洛阳建春门内仁风里的二姑家中。

从小天分就高,更喜勤学,在他姑母的慈爱教养下,非但家学渊源,七岁就会作诗。

大来连书画音乐、驰马试剑也都无不通晓。

这时,他的家境还不算坏,人又自负才华,“读书破万卷”

,胸怀大志,“裘马轻狂。

对武功则崇拜他的远祖杜预,意图不昧“家碑”

(杜诗“吾家碑不昧”

),比于稷契(上古名臣);对文学又景慕他的祖父杜审使“屈(原)、宋(玉)衙官”

、“羲之(晋代名书家王羲之)北面”

的放高论,目无余子。

于是年才十九,便有“四方之志”

,北渡黄河,始涉郇瑕(山西猗氏),次岁南游,遍于吴越。

这初期三四年的漫游,使他见识到了许多事物,觉着自己学问更高,眼界日广,取功名如拾芥。

开元二十一年,长安一带生水灾,李隆基带领文武百官迁往东都(洛阳)。

杜甫借着应考,看望老年的姑母和一些亲友,正是一举两得,便先回到巩县故乡,请求县府保送,再回洛阳应试(唐代科举,由考功员外郎主考,人们称他为考功试。

开元二十五年,因考功郎李昂受了举人责问,始改为礼部侍郎主考,由此人们又改称为应礼部试)。

初意以为功名有望,手到拿来,哪知乡贡考试并非容易。

这年录取的进士共只二十七名,而投考的人将近三千。

彼时的考试既重权位,复尚虚名,人请托,关节通行,常使才人饮恨,寒士吞声,开元之末,其弊尤甚。

像他这样一个初涉名场、无人援引、尚未知名的儒生,想要金榜题名,春风得意,自然是个梦想。

当年下第之后,觉着还是自由散漫的生活可以随意所如,第二年慨然又起壮游之思。

先到山东兖州省亲,再游齐赵(今山东与河北省南部),开元二十九年才回洛阳,并和司农少卿杨怡之女结了婚,夫妻也颇恩爱。

两次十年的漫游,虽然结交了好些气味相投的朋友,但这些都和他一样遭逢不偶的文人才士,只能在一起煮酒谈诗,骑马射猎,并没有一个能够加以援引,使其从此置身青云,成就他理想中事业的人物。

他最亲爱的姑母便在此时死去,心本就悲伤,又见洛阳虽然文物繁富,人却是非常势利,越加重了苦闷。

天宝三载四月,杜甫忽然遇到当时号称谪仙的诗人李白。

自来文人多半相轻,这两位伟大的天才诗人却是一见如故,成了诗文骨肉之交。

杜甫非但被这位青莲学士的风采所吸引,并且还受了他功成身退、游侠好道,意图炼丹求仙以超然物外、解救自己,始终不满现实的影响。

李、杜二人非常投机,除在一起樽酒论文,同榻夜话而外,还同到梁(开封)、宋(河南商丘)去寻采瑶草。

后又深入到道家圣地王屋山上的小有清虚洞天,意欲寻仙修道,采取灵药。

虽然他们想参拜的有道之士华盖君并未成仙而死,不得不走回头路,他们的才华意气依旧飞扬,上下古今不可一世。

李、杜二人在归途中又遇到另一位诗人、杜甫的旧交高适。

这三个好朋友在一起,不是孟诸(平原单县的大泽)秋猎,琴台(在单县)浩歌,便是南瞻芒砀,北望渤海。

旧好新知同此欢聚,豪胜慨旁若无人。

秋后,高适南游楚地,李白因事暂离,杜甫也做了北海太守李邕的座上客。

不久,李白由紫极宫去领道篆回到兖州,杜甫又寻了去。

知己相逢,友自更深厚。

无奈好景不常,离长会短。

李白要重游江左,杜甫也因先后在外流浪了十几年,平生抱负丝毫不得施展,父亲杜闲又转任了奉天(陕西乾县)县令,屡次来信要他西上长安,再作求名之想。

这两个好朋友从此分手,便成永别,各有千秋,更不再见。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杜甫传(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杜甫传(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2.第一回(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