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风水龙脉:中国境内的十二大风水宝地(4)

4.风水龙脉:中国境内的十二大风水宝地(4)

“崤函帝宅,河洛王国”,古都洛阳在中华民族的展史上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祥地,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也是华夏民族较早的政治活动中心。根据历史记载,西周时洛邑即是当时的东都,直属于周天子。东周时期,洛邑更是成为天子之都。从周成王“南望三涂,北望岳鄙,顾詹有河,粤詹洛邑”开始,历代君王都将此方土地列为建都的选区位之一。根据史书记载和考古现,洛阳曾经是“十三朝古都”,这样辉煌的历史,在中国的古都中也是不多见的。

曾几何时,这里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故乡。在这里,“人文之祖”伏羲氏,根据河图和洛书画成了八卦和九畴;在这里,周公“制礼作乐”;在这里,老子参悟人生之大道;在这里,孔子入周问礼;在这里,班固写出了中国第一部断代史《汉书》;在这里,司马光挥就历史巨著《资治通鉴》。还有著名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金谷二十四友”、开创宋代理学的“二程”兄弟,都曾云集此地……

可以说,没有洛阳,史家就无从下笔。

洛阳是这样一座人杰地灵的城市,所以在古人的眼里,洛阳的风水形胜自然也是绝好。李思聪在《堪舆杂著》中论及洛阳风水形势时说:“洛阳,即今之河南府也,从嵩山来龙过石峡而北去,变作冈龙入,后分一枝,而结北邙山托于后,山虽不高,蜒蜿而长顿。起阳山远映下,至巩县而止于黄河之中,嵩山抽中干而起皇陵山,分出一枝而至黑石山为水口,中扩为堂局,而四山紧拱,前峰秀峙,伊洛缠涧,汇于前龙之右界水也。稠桑弘农,好阳诸涧,乃左界水也,流入黄河,绕于北邙之后。洛阳悠扬至巩县而与黄河合,在大聚会也。”

从位置上看,由于位处亚欧大陆桥东段,横跨黄河中游两岸,“居天下之中”,因此洛阳被古人称作“九州腹地”。

从地势上看,洛阳的地势西高东低。境内山川丘陵交错,地形错综复杂。其中山区约占45。51%,丘陵占40。73%,平原占13。8%。城市周围有郁山、邙山、青要山、荆紫山、周山、樱山、龙门山、香山、万安山、阳山、嵩山等多座山脉;境内河渠密布,分属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的黄河、洛河、伊河、清河、磁河、铁滦河、涧河、瀍河等蜿蜒其间,正可谓“四面环山、六水并流、八关都邑、十省通衢”。

正是由于洛阳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地形地势,被古人赞为“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之地。

目前,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洛阳,正以自己独特的风貌吸引着八方来客,努力使自己成为祖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为传播中华文明作出自己的贡献。

开封:一马平川、水龙入注

开封是七朝古都,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迄今已有2700余年的历史。春秋时,郑国庄公选此地修筑储粮仓城,取“启拓封疆”之意,定名“启封”。汉代景帝时为避汉景帝刘启之讳,把启封更名为开封。公元前364年至公元1233年,先后有战国时期的魏,五代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和金七个王朝在此建都。当然,最为后人所熟悉的,还是作为北宋都城时的开封。在长达168年的时间里,开封历经九代帝王,人口达到150余万,是一座气势雄伟,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都城,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繁华的世界大都会。北宋画家张择端的长卷《清明上河图》,给后人留下了可以一睹当年东京开封繁华景象的机会。到了清代,国家在此设开封府,清末又辟为商埠,当时开封的民族资本工业非常兴旺,先后创办了机械、兵器、面粉、火柴、烟草等工厂。民国期间,开封成为河南省的省会。

开封位于黄河中游的南岸,地处中原和华北大平原的西部边缘。它北据燕赵,南通江淮,西峙嵩岳,东挤青齐。它的附近一马平川,无险可守。从风水的角度来看,这里并无值得推崇的地方。但是,由于地处经济富庶之地,交通方便,利于居内控外,仍然深受历代帝王的器重。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迷踪帝陵(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迷踪帝陵(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4.风水龙脉:中国境内的十二大风水宝地(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