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不是尾声的尾声(2)
“俭,德之共也。共,同也,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司马公传家集训俭篇》云……‘俭,德之共也’;顾仲恭《炳烛斋随笔》有云,‘共之为义,盖诸德共出于俭。俭一失,则诸德皆失矣……’凡人生百行未有不须俭以成者,谓曰‘德之共’,不亦信乎!”
2010年7月17日,杨绛在悄无声息中度过了百岁华诞(吾国习俗庆九不庆十),据一位跟她接近的老先生讲,杨绛没有举行任何公开活动,亲戚有要为她过生日的,杨绛嘱咐他们各自在家为她吃上一碗寿面即可;另外,杨绛健康状况良好,思维敏捷,步履轻快,弯腰还能手碰到地面。
即将迎来百岁华诞的(12月6日),还有侯仁之,2010年10月18日,我与他女儿馥兴联系,得知老人仍然住院,11月6日,将为他举办一个学术讨论会。
本书2009年春节期间动笔,辛勤伏案,历时一年,2010年春节前截稿,由于出版方面的程序问题,迨至2010年11月,才最终敲定,也就是说,又给了我大半年的时间咀嚼、反刍,在这段日子里,我曾数度心修改,又皆放弃,原因是新的工作(下一部是《寻找大师》)已上手,拿不出足够的热和精力,只是,有些思绪还是有参考价值的,譬如,2010年9月27日,我乘“歌诗达·经典号”邮轮去台湾,途中忆及此稿,作了一些信马由缰、散漫无际的思考,整理如下:
*有童年的人,是幸福的,高龄而兼具童心者,则是伟大的。
*掩卷遐想,陈省身是一诗,天马行空而又不失赤子纯,钱学森是一支交响乐,季羡林是一株著花的老树,黄万里是一蓬直刺虚空的仙人掌。
*陈省身在一生关键时刻的选择,不是聪明的头脑能孕育的,那是俯瞰尘世的上帝的恩赐。
*季羡林的晚年有太多的谜,我相信其中有一部分将很难解开,他成了这段辉煌生涯的人质。
*钱学森的世纪之问,常人是难以回答的,要等到另一个与他同等级别的大师出来,才能阐述清楚。
*黄万里有生之年,一定反复考虑过自己的人生使命,他就像一颗未能及时引爆的炸弹,但药性并未消失,说不定在哪一天,又会轰然一声,引举世的大震撼。
*杨绛自立于人群之外,她不需要活在他人的眼中,她在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存在,就是独立苍茫(尤其是晚年)。
*侯仁之的一生是幸福的,他一仰头,总能看到满天星斗,不像我们现在的城里人,常常数了半天,只能瞧见一两粒星子。
*六位主人公,有四位,第一生命已经结束了,第二生命业已展开,在未来的第二生命中,他们的名字,将会被时间放大,或者缩小,乃至变形,能够经受住时间的潮流冲刷的,才是真正的大师。
2010-11-29于京城柳清居
null
全书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