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提尔皮茨战略的缺陷(4)
在经过一系列全球政治协调后,英国事实上已经完成了全球收缩,主持英国海军的费希尔将英国在全球的九大舰队调整为五大舰队,分别部署在多佛尔海峡、直布罗陀海峡、苏伊士运河、好望角和马六甲海峡,其余舰船撤回本土,加强本土(尤其是北海)防御。***
在北海战术方面,英国也做了调整,根据1912年的对德作战计划,英国不会冒险进攻德**港,而是实施远距离封锁。由于北海对德国也非常重要,封锁北海就等于切断了德国航运,将对德国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压力。随着时间的延长,这种压力会越来越大,最终逼迫德国舰队进入北海寻求打破封锁,这时英国就会利用海上优势与其决战。为此,英国的计划是把舰队主力布置在斯卡帕湾,对着丹佛海峡设置驱逐舰的包围圈,由较老旧的战列舰支援,由一定的布雷区保护,从而封锁北海的(德国)出口。相反,如果英国舰队不进攻德**港,那么提尔皮茨将舰队集中在港口的计划就毫无意义,在英国远距离、大舰队封锁中,德国舰队就将处于“饥饿封锁”状态。
甚至,在海权竞赛的最深层,德国的海军政策也是失败的——马汉曾说:“拥有并运用武装力量并不一定意味着战争。人们可以而且实际上常常在不引战事的况下恰如其分地运用这种力量,只要运用得得心应手,便能够和平地达到目的。尽管如此,手无寸铁也根本不能保障和平。”德国其实很清楚,德国海军无论怎样展都难以与英国海军相抗衡,因此德国从根本上并不打算与英国进行海上决战,只是希望以相当规模的舰队制衡英国,但是德国的政治并不能与海权展相配合,结果最终导致两国还是爆战争。相反,英国在不断受到德国挑战后,最终下定决心,即便放弃诸多全球利益,也要与德国一战,以保证核心利益和本土安全不受威胁。在海权思想的核心深处,英国早就看透了德国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策略,于是先制人,在德国海军没有真正成长起来之前就策动了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