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提尔皮茨战略的缺陷(3)
六、提尔皮茨及威廉二世的“威慑理论”与德国不要在羽翼未丰前激怒英国两者也自相矛盾。显然,威慑行为相对于德国舰队实力大大提前了,而且十分张扬——“威慑”,应当建立在实力相当或者占有优势的况下,而在德国舰队实力与英国舰队相差尚远的时候进行“威慑”,如同小孩向大人炫耀武力,结果自然只能招致英国及时制订作战计划,进行战争准备。
七、提尔皮茨富有远见地预见到了英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会因与法国、俄国在全球范围内争夺利益而分散兵力,但却没有考虑到英国在必要时会舍弃外围利益、集中海军兵力保护英国本土。未能考虑对手会调整安全政策,这作为最高规划者似乎是一大失策。
八、提尔皮茨扩军计划最严重的一点失误就是:德国海军在制订计划的时候,始终按照巨舰大炮的方向展,一直忽视了潜艇的作用。直到第一次大战爆后,德国才现潜艇能够挥独特的作用,甚至能够承担庞大的水面舰队无法承担的作用,那就是执行具有战略作用的破交战。
九、提尔皮茨虽然是一位卓越的海军创建者和规划者,但是在政治方面缺乏俾斯麦那样的政治判断力,其海上决战思想也显得幼稚,甚至有点可笑。他只知道进行海军建设规划,殊不知海军竞赛本身就是一种国家间的实力战争和政治战争。在海军竞赛中,英国制订了极具震撼力和威慑力的计划,即德国每建造1艘战列舰,英国应建造2艘,或者保持超过德国60%的战列舰规模,正如丘吉尔所:“其他海军大国不但不能以增加努力超过我们,反而会由于我们本身采取的措施而远远落在我们后面。”
十、提尔皮茨所提出的海军建设只局限于海军,实际上任何国家的海权都不单纯只是海洋问题,而是总体策略中的一部分。当判断出德国意在挑战英国的海上霸主地位的时候,英国就已经开始调整海外政策。俾斯麦后,德国随着实力的增长,威廉二世开始放弃俾斯麦的“大陆政策”,转而推行“世界政策”,外交及国家的战略中心从俾斯麦时期的维持欧洲大陆均势转为积极争夺海外殖民地,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获取“阳光下的地盘”,这与其他大国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严重的矛盾,尤其是在海上与英国的矛盾,日益激化。
在这一时期,英国是世界第一殖民大国,但这也意味着英国与欧洲其他大国矛盾重重,几乎在世界各地,它都有欧洲对手:在中亚,英国与俄国是竞争对手;在东南亚,英国与法国互相争夺;在东亚,英国与法国、俄国、日本、德国以及后来的美国共同侵略和瓜分中国,与俄国、日本矛盾较深;在非洲,英法存在激烈的争夺。换之,德国与其他大国没有这么深的矛盾,外交环境本来比英国好得多,也具备良好的加盟基础,但是却被英国逆转——英国在德国强大的压力下,也被迫放弃了“光荣孤立”政策,转而寻求与俄法结盟。英国并没有像德国那样大张旗鼓地反德,但是在暗中已经做出了全球应对之策:全球策略上,开始调整与法国、俄国的关系;在全球利益上,已经准备放弃太平洋、印度洋,甚至地中海的部分(有时甚至是大部分)利益,收缩防线,集中力量对付德国。1904年,日俄战争爆,英法两国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都不愿卷入远东的这场战争,同时为了遏制俄国,加快了合作,缔结了《英法协定》。这个协定没有军事合作条款,但是反德的意图十分明确,为将来建立反德同盟奠定了基础。1907年,在俄国在日俄战争中战败后,英国利用这一良好时机寻求与俄和解,争取俄国加入反德联盟。当时,俄国在远东受挫后,转向欧洲,也将德国视为主要障碍,希望与法国、英国合作,由此,双方也很快缔结了《英俄协定》。这同样是一个没有军事合作条款的协定,但也同样奠定了英俄反德同盟的基础。此后,英国又改变了对法国的传统政策,在埃及和摩洛哥做出适当让步,也协调了两国在世界其他地区的殖民地纠纷和利益冲突,之后就从地中海撤军,只保留4艘战列巡洋舰和1艘装甲巡洋舰,实际上是将地中海的海权暂时让给了法国。法国受德国崛起的威胁,也十分愿意与英国平息争端,于是英法很快接近。英国又调整了与俄国的关系,由于英国掌握了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所以可以在土耳其和地中海对俄适当让步;两国又解决了在西藏、伊朗、阿富汗等地的纠纷,最终签订《英俄协定》。在太平洋,英国早在1898年就采取支持美国的策略,实际上已经承认了美国在太平洋的地位和海权,此后又从加勒比海撤军,等于承认美国对加勒比海的控制。在远东,英国无力同时应对日俄两国,于是转而采取支持日本,促使日俄两国在此地争雄,暂时赢得日本不渗透和打击其在远东的势力范围,间接保护了在远东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