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总督的抉择(6)(2)

2.总督的抉择(6)(2)

局势很快明朗:8月15日,慈禧太后挟光绪帝仓皇出逃,但联军并未派兵追缉太后,途中慈禧还不断布命令。***张之洞明白,清王朝的大权仍将在慈禧手中。从8月18日起,大批会党成员潜入武汉,准备23日起义。在这千钧一的关键时刻,张之洞终于作出最后的抉择,抢在自立军起义之前于22日凌晨突然行动,将唐才常、林圭、傅慈祥等起义领袖共二十多人一网打尽,并在当晚就将这二十多人斩杀!之所以要如此迅速地斩杀唐才常等人,只因要杀人灭口,不能让朝廷知道自立军曾经与他有过联系,他对自立军曾经采取过静观甚至纵容的态度。事后,在上报朝廷的奏折中,除唐才常因是主犯而不能不具名上报外,对其余人张之洞全都故意含糊其辞、隐匿不报,因为这些被杀者中许多是他创办的两湖书院的学生。若朝廷细究,肯定于己不利。湖北、湖南和安徽三省,因自立军而先后被杀者,总数上千。

*自立军、杀害对己深抱好感与希望的学生,是张之洞审时度势、权衡利害之后的冷酷决断。他的确是当时体制内最为开明的大臣,唯其如此,当他都以如此残酷的手段对待一心“勤王”、“救上”的自立军时,表明清王朝的自我改革之门正在迅速关闭。改革之门越窄,革命之门越宽;改革之门紧闭之时,就是革命之门敞开之日。

梁启超百年前憧憬“上海世博会”

1898年秋戊戌政变生后,梁启超匆忙乘日舰逃往日本。舰长将一本当时在日本极为畅销的小说《佳人奇遇》送给梁启超,供他在亡命途中消愁解闷、缓解心高度紧张之用。没想到,这本原来供梁消遣的小说竟令他激动不已,引起强烈共鸣。

《佳人奇遇》是日本政治家、作家柴四郎写的“政治幻想”小说,书中虚构了留学美国的日本青年东海散士邂逅流亡异国的西班牙将军的女儿幽兰、投身于爱尔兰独立运动的女志士红莲和助其从事复国活动的明末遗臣鼎泰琏的故事。小说把这几个不同国度、不同时代的流亡志士会聚在一起,将从北美独立战争、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直至朝鲜东学党起义以及中日战争这百余年的历史事件穿成一线,各国独立运动的名人也相继登场。书中有男女爱,更充满了故国沦亡之悲、志士兴国之壮、改革与革命的波澜壮阔和腥风血雨。如此内容,无疑使刚刚经历改革、失败、流血、流亡的梁启超感同身受。所以到日本不久,他便将其译为中文,并从他创办的刊物《清议报》第一册就开始连载。

此书在《清议报》的连载引起了巨大反响,1901年便出版单行本。梁氏意犹未尽,一时技痒,在1902年干脆创作了专谈中国的“政治幻想”小说《新中国未来记》。为表这部作品,梁还专门创办了文学杂志《新小说》。这部小说共五回,约九万字,并未写完,虚构了从1902年到1962年这60年间中国的变化。小说的主旨,是宣扬中国应通过改革而不是革命的方式实现*共和。小说的主要内容是八国联军攻克北京后南方各省开始自治,到1912年全国国会开设,中国实现共和制而不是他主张的君主立宪制,国名叫“大中华*国”,皇帝罗在田自动退位,被国会选为大统领,即大总统。“罗在田”指光绪皇帝,“罗”是光绪皇帝的姓爱新觉罗之意,“在田”是光绪名字载湉的谐音。新的共和国定都南京。通过维新造就共和国的功之臣黄克强被选为第二任、第三任大统领。“黄克强”取“炎黄子孙能自强”之意,不料恰中后来辛亥功臣、此时刚到日本尚为留学新生的黄兴的字,黄的字就是“克强”,辛亥前后多以黄克强称之。经过维新50年,中国经济、文化高度达,已成世界超强国家,外国人纷纷学习汉语。所以1962年中国全国人民在都南京大庆维新50周年的时候,各国政要纷来祝贺,参加盛典。

他在1902年对十年后所作的预之准,令人惊讶:辛亥革命爆后,先是南方诸省独立;*于1912年成立,定都南京。至于“黄克强”,那是蒙对的,可不必当真。然而应当一提的是,他竟然还预了“上海世博会”。1962年各国政要齐集南京,庆祝中国维新50周年,一时“好不匆忙,好不热闹”:“那时我国民决议在上海地方开设大博览会,这博览会却不同寻常,不特陈设商务、工艺诸物品而已,乃至各种学问、宗教皆以此时开联合大会(是谓大同)。各国专门名家、大博士来集者,不下数千人。各国大学学生来集者,不下数万人。(眉批:专为请求宗教学问而来者已不下数万人,余者正不知凡几。)处处有演说坛,日日开讲论会,竟把偌大一个上海,连江北,连吴淞口,连崇明县,都变作博览会场了。(阔哉阔哉)这也不能尽表。”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历史,何以至此(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历史,何以至此(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2.总督的抉择(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