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铁路与政争李鸿章修铁路(2)(1)

1.铁路与政争李鸿章修铁路(2)(1)

洋务派重要人物、南洋大臣刘坤一以圆滑著称,知道反对修铁路者力量强大,所以上奏时态度模棱两可,认为修与不修各有利弊,最后要求清廷饬令刘铭传再仔细推敲修路的利弊后再作决定。***

由于反对者力量强大,而洋务派又很难从“道德”、“意识形态”层面反驳顽固派的诘难,所以清廷于1881年2月14日布上谕:“迭据廷臣陈奏,佥以铁路断不宜开,不为无见。刘铭传所奏,着毋庸议。”就这样这次修铁路的争论以洋务派失败结束,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再次受挫。

中国铁路海军造

1884年8月的中法马江战役,是中国近代海军组建以来对外的第一仗,却以福建水师几乎全军覆没惨告结束。海军的惨败,才使清廷开始重视海军建设。此前,海军展很不理想,除北洋海军外,其余南洋、福建、广东三支水师展极其缓慢。更重要且现在看来更难理解的是,全国竟然没有一个统一的海军指挥机关,各支水师皆由当地督抚管辖,本就很难协同作战,而各督抚更将水师看做是自己的私产,极难统一调遣。简单说,清廷仍是用管理传统水师方法管理近代海军,根本未意识到近代海军装备技术相当复杂,其管理难度远非传统水师可比,必须统一、系统管理。

对此种状况的危害,李鸿章十分清楚。所以在1884年2月末,即中法马江海战半年前,他就曾向总理衙门建议设立“海部”统管全国海军。然而,李鸿章的这一急迫的建议并未得到朝廷赞同。直到半年后中国海军马江惨败,朝廷这才开始再次筹议海防,李鸿章当然不会放过这一等了十年才来的机会,上了长长的《设立海军衙门折》,充分展开、论述了建立全国性“海军衙门”的理由。在这个奏折中,李鸿章并不就事论事,而是详细、全面回顾了近十年来海军建设的艰难历程,提出了海军事业的展蓝图。他把这些年自己的想法与苦水一倾而出,字里行间隐现出对朝廷不甚重视海军事业的不满和对今后能得到朝廷支持的期盼。他分别谈了舰船、舰队、造船、军港、船坞、炮台、学校等几个方面的具体况。最后,他明确提出建立一个统管全国的海军衙门:“西国设立水师,无不统以海部,即日本亦另设海军以总理之。”而中国分南、北两洋,且各省另有疆臣,调遣困难,意见也不统一,许多规章制度也不同,“任各省历任疆吏意为变易,操法号令参差不齐,南北洋大臣亦无统辖划一之权”。这种混乱状况,怎能打仗?怎能不立即设立一个全国性的指挥机关?

收到李鸿章的奏折,清廷认为所甚有道理,便要他来京,与中枢各位大臣一同商议此事。9月30日,清廷谕令军机大臣、总理衙门大臣会同李鸿章妥议海防事宜,醇亲王奕也一并与议。最后由总理衙门复奏,提出设立海部或海防衙门,由特派王大臣综理其事。考虑到可供海战之船不多,决定暂时先从北洋已有船只精练海军一支,等到以后再考虑其他舰队。10月12日,慈禧太后布懿旨,同意成立“总理海军事务衙门”(简称“海军衙门”),由醇亲王奕为总理,庆郡王奕劻、李鸿章为会办,曾纪泽为帮办。

但谁也没想到,在李鸿章的运作下,海军衙门竟开始修筑铁路。

原来1880年年底,关于是否能修铁路的大争论以洋务派失败而告终之后,李鸿章并不甘心,一直在寻机重提此事,而且,他明白修铁路虽然不可能作为一项“国策”,但有可能在他的势力范围内作为一项“地方”的“土政策”施行。

就在争论最激烈的1880年,他就悄悄开始试探性地动工修建开平煤矿唐山至胥各庄段的铁路,以便运煤;1881年这条约十公里的铁路建成后,他才正式奏报清廷,并有意将其说成是“马路”。李鸿章真不愧是后来“遇到红灯绕开走”之流的前辈。李鸿章汲取了在“大争论”中未得到朝中有力支持而失败的教训,所以在修路的同时积极活动,寻求权贵的支持。此时醇亲王奕早已取代恭亲王奕,成为慈禧太后最为倚重的贵戚,所以李鸿章全力做他的工作。他多次给奕写信,说明兴办铁路的种种好处,奕心有所动,所以李才敢将唐胥路修完。但李一直认为铁路应是举国兴办,所以在给奕的信中说修铁路在中国“阻于浮议”一直未能兴办,明确表示希望由奕直接出面“主持大计”。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历史的裂缝(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历史的裂缝(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铁路与政争李鸿章修铁路(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