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臣不得不死”封建专制下的君臣关系(2)(1)

1.“臣不得不死”封建专制下的君臣关系(2)(1)

总之,社会的动荡、利益的冲突、文化的碰撞、天灾不断和民间宗教文化间的互相作用,使义和团在华北地区迅速展。***

面对如此巨大的社会运动,清王朝中央政府在相当一段时间内竟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政策,往往由各级官员自行处置。由于官员之间对义和团的态度非常不同,有的支持,有的反对,中央政府也深受影响,虽然总体上倾向招抚,但也一直摇摆不定,时而主剿,时而主抚,长期没有明确的态度和政策。

取代光绪主政的慈禧在宫中

慈禧“上当”?

清廷最终决定明确支持义和团,是要利用义和团来根绝维新隐患。作出如此重要的决定并非易事,决策者是在反复犹疑、再三权衡利弊之后,才大胆作此决定。当然,其中也有一些偶然因素,慈禧后来就说自己是上了一些大臣的当。

甲午战争的惨败使国人深受刺激,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提出“借法自强”,要学习西方资产阶级国家先进的政治和社会制度改造中国,在光绪皇帝的支持下,上演了“百日维新”的活剧。变法必然触及守旧者的利益,以慈禧为代表的顽固派为了保住自己的权位,动戊戌政变,杀害了维新六君子,康、梁在外国使馆人员的帮助下逃往海外,支持维新的官员受到严厉处置,光绪皇帝被囚禁于瀛台。为了根绝隐患,慈禧和端王载漪、大学士徐桐、协办大学士刚毅、翰林院掌院学士崇绮及军机大臣兼总理衙门大臣启秀等守旧派决定废除光绪,另立端王载漪的儿子为新君,史称“己亥立储”。但是,他们的计划遭到西方列强的强烈反对而未能实现。这些守旧派本就坚决反对西学,现在更加痛恨洋人。对守旧派来说,光绪的存在确是潜在的巨大威胁,他们知道自己没有力量,便想依靠义和团的“民心”“民气”。

1900年春夏,在一些官员的支持下,义和团进入涿州,逼近京津,行为日益极端。在这种况下,慈禧也拿不准义和团能不能为己所用、许多官员宣扬的义和团“神功”是否真实,便在6月初派军机大臣兼顺天府府尹赵舒翘、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何乃莹前往涿州打探义和团的虚实,亲眼查证义和团各种“神功”究竟是真是假。第二天,力主支持义和团杀灭洋人的刚毅唯恐赵舒翘动摇,也赶往涿州。其实经过一天考察,赵舒翘已看出所谓“神功”全是假的,根本不能相信,但刚毅却力这些神功“可恃”。赵是老于世故的官僚,与刚毅一党来往甚密,深知刚毅、载漪等实权人物坚持义和团“神功”可持,慈禧本人实际上也倾向于利用义和团来和洋人对抗,此时反对义和团颇有些犯忌,于是表示刚毅所并非无见,便先回京报告。赵毕竟知道此事非同小可,不敢颠倒黑白完全谎报,于是在报告中含糊其辞,但在刚毅等人的影响下,慈禧认为赵的复命之意是义和团“神功”可持,最终下决心招抚义和团与洋人对抗。

此次复命对慈禧的决策有重大影响,据清人吴永口述的《庚子西狩丛谈》记载,义和团运动失败后,慈禧曾对人说道:

这都是刚毅、赵舒翘误国,实在死有余辜。当时拳匪初起,议论纷纭,我为是主张不定,特派他们两人,前往涿州去看验。后来回京复命,我问他:“义和团是否可靠?”他只装出拳匪样子,道是两眼如何直视的,面目如何赤的,手足如何抚弄的。叨叨絮絮,说了一大篇。我道:“这都不相干,我但问你这些拳民据你看来,究竟可靠不可靠?”彼等还是照前式样,重述一遍,到底没有一个正经主意回复。你想他们两人,都是国家倚傍的大臣,办事如此糊涂,余外的王公大臣们,又都是一起儿敦迫着我,要与洋人拼命的,教我一个人,如何拿得定主意呢?

慈禧相信义和团的各种法术真能刀枪不入、打败装备有现代化武器的洋人,于是决定用义和团来杀灭洋人,达到废立的目的。而义和团本身的封建性、落后性,也为这种利用提供了基础。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历史的裂缝(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历史的裂缝(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臣不得不死”封建专制下的君臣关系(2)(1)

%